爵之祖亲尽。应奉神位居堂之左或右间。春夏秋就神位前设祭。冬至除夕。序昭穆合食。壬辰九月。家庙落成。适当慈忧服阕之后月。以二十八日戊申昧爽。奉神主入祠妥侑。草定其梗如此。虽于礼未能允协。然不敢以行之有失。遂废不行。益重罪戾。读琼山先生文公家礼序。谓儒者失其礼柄。反为异教乘间窃弄。怵然顾畏。思少存重祭报本之义。以仰遵  圣朝孝治之德意于万一云。

  先祠记 
张永铨

祠堂者敬宗者也。义田者收族者也。祖宗之神依于主。主则依于祠堂。无祠堂则无以妥亡者。子姓之生依于食。食则给于田。无义田则无以保生者。故祠堂与义田原重而不可偏废者也。先王之为庙制也。天子七。诸侯五。大夫三。士二。官司一。庶人祭于寝。使人皆得缘分以自尽。后世恐流于僭。改庙为祠堂。则士庶人皆得祠。古先王导民以孝之意。其重以周者。莫如宗法矣。富者以其所入输于大宗。贫者以其所需待给于大宗。故族无甚贫甚富之人。后世宗法不行。为义田以济之。读钱公辅作范文正公义田记。益叹文正公之勤于收族如此。沿至今日。吾吴缙绅之家。有居则华堂邃室。游则曲沼层台。仆隶被纨绮。婢媵饰珠玉。而未尝有寸椽以妥先灵。斗粟尺布以给族人者。永铨心窃伤之。欲劝之以崇古道。挽时趋。则怪者半。嗤者半。甲申冬。勉力赎书室。改为先祠。以修祀事。窃谓五十年来。欲立先祠之志。庶几稍慰。今日者。率高祖之子孙。以祀吾高。则高祖不啻在焉。率曾祖之子孙。以祀吾曾。则曾祖不啻在焉。率吾祖吾父之子孙。以祀祖父。则祖与考不啻在焉。然吾高祖既如在。而凡为高祖之子孙岂无有半菽不饱者。长不能婚。死不能葬者。吾曾祖既如在。而凡曾祖之子孙。岂无有半菽不饱者。长不能婚。死不能葬者。推而至于始祖之子孙。无不皆然。吾祀高祖。而不能高祖之子孙。吾祀曾祖。而不能曾祖之子孙。吾祀始祖。而不能始祖以来之子孙。则祖宗在天之灵。能无怨恫乎。此则祠堂既成。不能为义田以赡族。永铨之所以终身抱憾。而不能释然于中者也。独是吾宗自始祖来。子孙之居于青溪者。大半皆绝。所存者惟松江一支。与海上一支耳。两支之子孙。丁不满四十。而其中之半菽不饱。长不能婚。死不能葬者。亦自无几。计得田百亩或五十亩。亦可稍济族人之困。而永铨以穷儒。砚田餬口。徒抱此心。其何能济。于送主入祠之日。题其东斋曰五思。盖取思其居处思其笑语思其志虑思其所爱思其所嗜之义。而复为联于座右曰。敬宗来此地。收族待其人。其人其人。有耶否耶。永铨之待其人。诚耶妄耶。他日其人之于永铨。果能继耶述耶。抑亦视为迂耶诞耶。皆未可知也。因为记以俟之。

  家堂 
张履祥

古者庶人祭于寝。不立庙。自官师适士以上。无不庙者。家礼祠堂之制。则贵贱通得用之。乃吾乡则千百家而无一也。若以为无财。则栋宇之隆。第宅之盛。又未尝不庶人而拟公卿也。惟家设一厨曰家堂。或于正寝之旁室置之。或悬之中堂而已。然多奉神佛如释老之宫。其稍知礼者。则立一主。曰家堂香火之神。或曰天地君亲师。而以神主置其两旁。亦无昭穆祧祔之别。其岁时祭祀。率凭僧人节关。称为三代宗亲。而亦无宗支远近之数。此其也。推其故。由于百余里内。贤达不生。士安流俗。乃习非而罔觉也。南渡以来。辅庆源黄勉斋两先生。虽寓官于此。更元之乱。遗风泯如。明初程巽隐先生。宦学远方。而又殉靖难之节。人罕传述。而临川李公。亦当世庙之日。学者方以通经守礼为讳。未有先倡而讲明之者。其余大率温饱之外无余志矣。其贫贱之士。则又阻于力之弗能。因而胥溺及此也。闽南陈布衣与其乡人讲明文公家礼。而风俗以革。夫风俗之薄。莫甚于不尊祖。不敬宗。而一本之谊漠如也。今欲萃人心。莫大于敦本收族。欲敦本收族。莫急于建祠堂。其规制大小。称财称礼。无不可为。愿与同志共勉之也。今按家堂香火之神。名义安仿。至于天地君亲师五者。以为民生所重则有之矣。而立一主以祀之。则无义矣。以天地为上帝后土。则郊坛之祭。天子而下。莫敢举也。若非上帝后土。则岂别有一天地为民间通得祀之者。至于君。谓先君乎。则九庙奉之矣。以为非先君乎。则皇帝方临御。安得而神之也。亲则祠堂既立四世主矣。又总名曰亲。果何亲也。先圣先师。则自国学以至各府州县之学。以及书院。莫不崇祀。不应家以渎之。若所受业师。则固有子孙以时享。况乎薄俗人心。今日师弟。明日路人。当其生前。久矣不复臆。而谓身殁之后。犹置念思。有之乎。故谓此主之立。直是无义。人未之思耳。

 古者大夫得祭五祀故吾乡钱氏不设天地君亲师位改为家堂五祀之神然家堂二家尚不典拟改本宅五祀之神较安

  教忠祠规序 
方苞

宗法祭礼之废久矣。唐宋诸贤所讨论。当其身不能尽行。而欲世为天下法。得乎。礼虽先王未尝有。可以义起者。以协诸人心。而众以为安也。古者建国。始得立五庙。北宋以前。犹有四庙三庙二庙之制。自程子谓人本乎祖。服制以高曾相属。则时祀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