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小记曰。父在庶子为妻以杖即位可也。适子父没。即为妻制杖。其母之存亡不论也。惟杂记云。父母在。不杖不稽颡。而贾公彦分别言之。谓父为适妇主丧。故父在不敢为妻杖。若父没母在。不为适妇之主。为妻虽得杖。而不得稽颡也。盖杖与不杖。显有差等。当杖而不杖。是无故贬降其匹耦。古人不为。故惟适子父在不为妻杖。其它无不杖者矣。自唐增母服为齐衰三年。宋代因之。明又加为斩衰。由是母服与父服并重。母在为妻亦不杖。家礼及律文咸由斯义也。今继祖母在。孙应承重者。服虽与父母同。然礼律但言父母在不杖。不言祖父母在不杖。则为妻制杖。夫复何疑。曰。孙为祖母承重。既与父母不殊。杖安得有异。曰。子为父母三年。正服也。孙为祖父母承重亦三年。加服也。加服与正服自有差别。夫安得尽同。且仪礼戴记家礼与明律。犹为先代之书。若大清律。则 本朝制书。凡为人臣者所共守也。敢于律文所不载者。妄增之乎。案段成式酉阳杂俎云。父在适子妻丧不杖。众子则杖。彼以父服服我。我以母服报之。足知唐以前。母在并不辍杖。则祖父母益可知也。曾子问。女未庙见而死。不杖。今都谏德配及事文和公。伉俪相庄十年。宁忍同于未庙见之妇。曰。儒者解礼。与刑官引律。多推模拟附。适孙承重之服。既同于父母。则礼律虽无明文。可以义断。若服同而为妻制杖有异。毋乃薄于祖母乎。曰。为人子孙者。情虽无穷。制则有定。家礼明律既如彼。 本朝律文又如此。则遵礼律而行。自无可议。今一旦去杖。是明明贬降妇服一等。祖母之心。亦岂肯一刻安。而反谓薄于祖母哉。或唯唯而退。遂书以贻子敬。



  论母在为妻杖否书 


卢文弨



承询母在为妻制服。俗间有杖者。有不杖者。并有因生母在不制杖者。其是非安在。文弨案古今礼文。夫为妻未有不杖者也。父在不杖者唯嫡长子而已。仪礼丧服疏。衰裳齐牡麻绖冠布缨削杖布带疏屦期者条下。其一曰妻。传曰。为妻何以期也。妻至亲也。又不杖麻屦者条下。曰。大夫之适子为妻。传云。父在则为妻不杖。疏云。父为适子之妇。为丧主。故适子不敢伸而杖也。礼记丧服小记曰。父在庶子为妻以杖即位可也。正义云。舅不主庶妇。所以庶子得杖。以此观之。古礼众子为妻。虽父在亦杖矣。乃礼记杂记曰。为妻父母在不杖不稽颡。正义云。此谓适子为妻也。父没母在。为妻虽得杖而不得稽颡。范宣子云。在有二义。一是生时。二是在侧。谓在母之侧。为妻不杖。此说虽亦有疑之者。然窃以父在庶子为妻杖之文推之。岂有父没母在。而为嫡子者。已无避丧主之嫌。为众子者。又本皆有得杖之理。乃于此反然去杖者乎。又考之通典。其载古今丧服之制。为妻一条。在齐缞仗周下。而不仗周则无文。其开元礼亦同。又考之司马温公书仪。以至明史礼志。亦无不尽同。不着父母在否之异。则自当以仪礼所言为断。然如古者七十则老而传。传者。传重也。则于父母之丧。尚或不尽如礼。唯衰麻在身而已。而谓其尚主适子之妇之丧乎。窃意此时。父虽在。不为丧主。适子亦自可以杖即位。此则古人所未言及。窃以意度之。而谓其必如此也。妇人天夫。故移父之斩于其夫。夫之于妻。义亦不可薄。上以承宗庙。下以嗣续。故以为母之服服之。不为过厚。岂与夫旁期者可相为比例哉。虽然上所陈者正礼也。而事或不可通于今。如世俗父丧称孤子。母丧称哀子。继母在则不敢遽称哀子以讣告于人。而必标明其上云。奉继母命称哀。否则继母之党必有起而成衅者。此亦岂古来如此分别乎。然而不可违也。今父没母在。或生母在。如妻死讣于人。而书杖期夫。吾知必有挟其短长。而责其忘母为不孝者。则莫若遵乎杖之实。将至母侧则去之。而讣词则不书杖字。此既不背古。又不违今。则庶乎两得之道也。礼应杖者亦有去杖之时。如父之丧以杖即位者。适子为后者也。庶子则不以杖即位。则与丧妻而至母侧去杖事正相同。况有范氏之说可据乎。



  妇为舅姑服说 


华学泉



或问仪礼妇为舅姑齐衰期。何也。曰。先王之制礼。称情而立文。弗敢过也。弗敢不及也。至亲以期断。天地则已易矣。四时则已变矣。其在天地之中者。莫不更始焉。期而除。礼之中。情之节也。孙为其祖父母期。至尊也。妇之于舅姑。其尊如孙之于祖斯已矣。子为母齐衰。母至亲也。妇之于舅姑。其亲如子之于母斯已矣。夫丧服非以为名也。必称其实焉。斩者。斩也。三年之丧如斩。所以为至痛极也。斩衰貌若苴。色容称其情也。恻怛之心。痛疾之意。伤肾干肝焦肺身病体羸。其哭也往而不返。其思慕而不得见也。若将从之。此人情之至极也。先王以为惟妻之于其夫。孝子之于其亲。其情尔矣。非可以责妇之于舅姑也。先王约人情之中而为之节。使之不敢过不敢不及。是故以期为断也。或曰。女子在室。为父母三年。出则降而期。以事父母者事舅姑。故降父母之服以服舅姑。使知舅姑之尊。所以专其情而不敢二也。曰。此后王改礼之意则然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