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毕。必逐牌记忆所保之名。应接不暇。势难细辨。故间有顶替鎗手。乘机混入。及至发觉。归责廪生。每以不及细认为辞。此法行则此辈无乘间混入之虞。而廪保杜藉端委卸之弊。诸童免奔趋迫逐之苦。而老生省立守候之劳。诚一举而四便也。谨识。

  征滇士入书院敕云南通志 
鄂尔泰

国家最重者惟人才。人臣最急者亦惟人才。使者奉  命总制三省。凡三省文武吏贤者能者。必以闻于 朝。进其秩。厚其糈。寄以指臂。托以心膂。人才綦重矣。举子上公交车者。使者必助其资斧。饬其有司。以速其驾。士子入棘闱者。使者必省其号舍。给其卷资。丰其供具。优其礼貌。以鼓其气。而一时登贤书者。皆知名士。赴礼部者。中式十人。选大令。就博士者。又数十人。皆前此滇省所未有。而使者不惜费。不惮劳。孳孳矻矻不已者。凡以为人才计也。书院者。储才之区也。使者初来滇。滇旧有书院。使者分为三舍。课其优绌。以高下其廪饩。然使者窃忧之。虑其应上者之鲜实心。而操之无具。故奇才异能之士。未尝数数也。或有为之解者曰。滇僻处遐方。周秦汉魏六朝唐宋之书多未见。十三经。廿一史。有至老不识其名目者。于此而欲求奇才异能之士。是犹语盲者以日月。而询聋者以鼓钟也。势必不能。使者闻而叹曰。是谁之过。使者之过也。学者力不能致经史。及前古历代之书。而为之上者。又不思代为致之。是更历数千百年后。欲求一奇才异能之士。而终不可得也。使者先已置廿一史诸书于院中。学者尚未及读。至是复取架上十三经。及周秦以来之书若干部。各用图书印记。注之简册。贮之书院。掌之学官。传之永久。又将招致四方之善读书而能好古者。以充学舍。厚其廪饩。而以时亲课读之。安知不有奇才异能者之出其中也。夫滇之山川秀丽。如太华昆池碧鸡点苍之属甲天下。比年以来。卿云见于天。醴泉出于地。神龙天马行于海上。嘉禾异卉遍于南中。而老挝来朝。莽缅慕化。车里江外。符倒归汉之谣。八仙海边。应乌蒙必了之谶。凡诸嘉祥。无遐迩灵蠢。莫不效异争奇。若欲表见于  圣世。而不甘后时。况秀而灵者惟人。人之秀而灵者惟士。而独可使滇让美于天下哉。因取全闱落卷遍观之。适羽书旁午。刻无宁晷。暂以中辍。及三边胥靖。每乘夜分余闲。挑灯批览。辄漏下四五。共得五十二卷。如玉之在石。未名一器。而砻以错之。小大皆可。各得其用。既定。乃拆号书名。下郡县。各送至省。集于书院。使者之心。其视滇子弟犹吾子弟也。有能读吾书者。吾即以贤子弟待之。衣食必周。寒暑必恤。家室之薪水。书斋之膏火必继。倘汝曹果以贤子弟自为。方且望其专心致志。穷经究史。使得为奇才异能之士。为  圣天子储才得人计。而肯听其纷驰外务。以汨没其心思乎。古之学舍。往往数千人。至不能容。今就风檐试艺。残笥剩簏中。得五十二人。岂遂足空其。使者已面语学使者吴公。既有孙阳之能。自能得骏。以会于金马碧鸡之地。其郡县及广文。知有学问优通者。或天资高妙。能记诵颖悟过人者。即会同保送。如吝惜赀费者。使者自能偿之。不得谓此地无人。以沈沦佳士也。士患不读书耳。倘肯潜心院中。如董子下帷。目不窥园。日取十三经。廿一史。次第读之。自可开拓心。推倒豪杰。毋自画也。读书之法。经为主。史副之。四书本经孝经。此童而习之者。外此则先之以五经。其次如左传之淹博。公谷之精微。仪礼之谨严。周礼之广大。尔雅之辨晰毫芒。大至无外。而细入无闲。此十三经者。阙其一即如手足之不备。而不可以成人者也。

至于史。则先史记。次前汉书。次后汉书。此三史者。亦阙一不可。读本纪。可以知一代兴亡盛衰之由。读年表世家。可以知大臣创业立功之所自。读列传。可以知人臣邪正公私。即以关系国家得失利害之分。读忠孝节义。隐逸儒林。文学方伎等传。可以知各成其德。各精其业。以各造其极。而得其或显当时。或传后世之故。读匈奴大宛南夷西域诸传。可以知安内攘外。柔远绥边。恩威各得之用。读天官历律五行诸书志。可以观天。而可以知天人相感之原。读河渠地理沟洫郡国诸书志。可以察地。而并可以知险要之机。读礼乐郊祀仪卫舆服等书志。可以知典礼掌故之因革。而有所参订。读艺文经籍等志。可以知七略九种四部六库著作之源流。而有所考稽。读平准食货诸书志。可以知出入取予。制节谨度之大要。而有所规鉴。读刑法兵营等志。可以知赏罚征伐。惩恶劝善。讨罪立功之大法。而有所折衷。此读史之大要也。且善读史者。不仅以史视史。凡诏诰奏疏檄谕论策之属。文之祖也。乐章歌词之属。乐府诗歌之祖也。屈原贾谊司马相如扬雄等传所载骚赋之属。词赋之祖也。故熟于三史。则文人诗人骚人一齐俯首矣。况不止三史乎。必待读经既毕而后读史。则史学太迟。惟读左传而以史记副之。读公羊谷梁仪礼周官尔雅。而以前后两汉书副之。十三经与三史既读。此外如家语国语国策离骚文选老庄荀列管韩。以及汉唐宋元人之文集。与三国志晋书以下诸史。参读参看。择其尤精粹者读之。其余则分日记览。天资绝人。过目成诵者。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