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九百六觔。计不敷铜二十万四千八百余觔。今有废钱二百二十余万觔。内铜铅各半。可扺铜一百一十万觔。又有三十一年委员采买。已经起运在途滇铜三十万觔。计共有铜一百四十万觔。以之扺补不敷。每年酌用二十余万觔之数。亦已足供七年之用。现在民间未尽小钱。仍在源源收买。臣又准其展限三月。而上江一省。所收废钱。事竣后。亦应解交苏局。将来废钱收数。自必更有加增。臣就江苏一省现在情形而论。非特滇铜可以停办。即加办洋铜。亦可缓俟数年之后再行筹议。惟是江苏洋铜。可以暂缓加办。而浙江江西如有应行加办洋铜。则非苏商无处购买。臣已一面转饬藩臬两司。督同府县。传集各洋商。咨询明确。将能否加办洋铜若干。切实议定。一俟详到。臣再确核咨商各抚臣。妥协定议。另行据实具奏。一面将江苏省现以收买小钱废铜。配铸接济之处。札会浙江江西各抚臣。应否仿照办理。听各抚臣自行酌办。再查收买小钱。既以扺作正卯铜铅充用。其收买小钱价值。臣现饬在于司库应发铜铅价本正项银内动用。并将节省经费。于逐年鼓铸案内据实报销。

  平钱价疏乾隆二年 
给事中田懋

臣窃见京城钱价腾贵。上  天怀。臣日夜思维。计惟有将户工二部。所余之钱文。发出变卖。则钱之来路既广。其价必平。然思之再四。而不敢遽陈者。诚以有一利。即有一弊。不能得卖钱之良法也。今见户部会同提督衙门。奏称工部现有余钱八万串。请于京师内外。开设官钱局十处。令各部派员管理。再于京城内外当铺。赎当钱文。令各官局。将兑收银两。酌量各当铺存贮钱文之多寡。照依市价。公平易出。以为官局输转之资。将来交春之际。各当铺须钱。仍许向各官局兑换。以作资本等因。独是臣见其所议。甚为未协。是以不得不急为奏 闻也。夫既立官局。则必定以官价。而官价必较贱于市价。官价既贱。而不平其市价。则趋之者必众。趋之者众。则其中奸商借此囤积。或于官局贱买。私局贵卖。一举步之劳。而数倍其利。是小民之受福有限。而奸商之价勒索。且日甚一日。臣恐八万串之官钱。不十日将净尽也。虽其中定之以例。使换钱者银不得过几两。脱一日之内。而一人数至焉。则又当何以处此哉。且卖钱非必若卖米之易也。堂堂京官。坐于茅檐之下。与小民较银色之高低。戥头之轻重。于 国体亦为玩。至所称官局。与当铺交易。尤为未妥。彼诚以当铺为奸商囤积耶。则当查其囤积。绳之以法。若以为非奸商囤积。则既能酌量当铺存钱之多寡。令官局以银公平易出。何难量其存钱之多寡。而使之公平自售也。且照市价向当铺买出。而于官局贱卖之。是糜费者 国帑。而获利者当商也。夫费帑而有益于民。虽百万之多。  皇上亦所不惜。若此则非徒无益。而云试行数月。无效停止。不几以政事为儿戏耶。以臣愚见。以为不必设立官局。竟将工部余钱若干。俱发与顺天府五城衙门。议定官价每银一两。钱若干文。仍令经纪铺户领买。按京城钱铺之多寡。每日约许每铺买钱若干串。因照官价。竟平其市价。为之酌余利。则商民两便。钱自流通矣。夫市价不可平也。何以言平。不知钱乃 国宝。每月鼓铸。皆有定额。非若布帛之有多寡。米粟之有丰歉也。而经纪铺户之卖钱文。又非有服牛乘马。耕织力作之苦也。以 国家有定之钱文。立京城一定之价值。且又为经纪铺户以余利。何为不可平。将见价值一定。则奸商迟卖早卖。取利皆一。而囤积之弊自除。如此而严禁各门。不许钱往他贩。不亦可乎。臣愚陋冒昧之见。未敢即以为是。而不敢不陈者也。

  陈明钱贵之由疏 
陶正靖

窃惟钱币之制。流通则见有余。壅滞则见不足。有余必贱。不足必贵。此自然之理。古人喻之泉源。两局以之命名。良有以也。自去年以来。京师直省。钱价俱贵。诸臣纷然献议。部覆或行或否。乃近日钱价转昂。白金一两。易钱七百五六十文。民既甚以为苦。臣数月中。心谘访。乃知钱法之莫如所为经纪。人献议者欲救弊。而往往适以佐之。臣请备陈其故。经纪之设。原以便民。凡诸货物之无定价。与不能即售者。乃须经纪。至钱系官物。本有定价。铺家领买。本无赊欠。而经纪横其中。各钱铺之持银向官局者。经纪曰必与。斯与之矣。经纪曰未可与。斯勿与矣。各铺家于官价外。原欲稍求赢余。而又隐然多一番耗费。其愚拙者至伺候累日。无获而归。此官钱所以不易流通。致贵之弊。一也。其余各色买卖铺家。未尝无钱。民间持银向易。亦须经纪发票。苟无发票。即指为囤户。勾同兵役。搜查扰害。是以各铺家非不欲易银生息。而宁甘藏弃以避祸患。此私家之钱。所以不获流通。致贵之弊。二也。至车载稍多。不许出城。船只回空。亦有禁令。两局之钱。并不得流通于天下。而直省胥受其弊。是议者之谬。适佐经纪之奸谋。无益而滋累者也。臣查京城经纪。或坑陷远客。累百盛千。或欺骗乡愚。淹时逾月。往时充经纪者共百许人。今革去已十之八九。然其所以革者。由同类之攻讦。欲独专其利。而非为公家之谋。故既革之后。钱价尝少平。用坚当事者之意。不移时而复故。且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