惑之极。亦不肯舍[己](已)所有。而以身试法。惟小物之需钱无多。可以随用随销。销之器不必钳炉。且一镕即化。无可执。虽有明知之者。而无可如何。始起于一二奸民。今乃蔓延至于无可纪极。议者往往以其本小物微。而不深察其弊之流害无穷。但以为此经纪之把持也。铺户之拥钱不售也。出京师者之车载马驮而虚其贮也。乡土之豪。防盗贼之攫银易。攫钱难。因之多畜以自封也。夫此数者。固钱法之弊之所有也。今亦既知之而严禁之矣。而钱之昂也仍然。则可知其弊之深患不在此也。

近又销钱。不以铸器。而以卖铜。计一千之钱。易若干之银。今卖铜浮于易钱之银。遂销钱卖铜以为市。此奸民之尤黠者。且他省交易多以银。而北人习于钝拙。交易以钱。南人虽数分犹用银。北人虽五十百金犹用钱。近省亦多效尤。尝过福建等省。偶市器物。竟通市无称等按翦之用。夫自制币以来。金银以济谷帛之不及。而钱则因日用零杂。不可以银行者。乃以钱便其流通。而岂多多者之犹需钱为直乎。顷者  皇上深烛其情。令多者之直以银。而勿复以钱。诚为至当不易之理。而进言者犹有他议。非也。但此亦其弊之一端。而销毁不绝。则铸者日多。而销者日甚。欲钱值之勿昂。不可得也。夫天下之利权。人主之所操也。今人主不能操。奸民得以挟持之。而至于无可如何。非令也。设官局以平之。似与民争市。非与民平直之体也。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则亦当使泉货如水火。夫将何道而臻此。曰其道有二。一在去其弊之源而浚之使清。一在兴其利之本而守之使固。何为去其弊之源而浚之使清。经纪之把持也。铺户之拥钱不售也。出京者之多载而虚其贮也。乡土之豪。多积钱以自封也。

交易之大且多者。令以银而勿复以钱也。此皆洞悉其弊而不可以易者。今俱宜勿之弛也。铜店之移于内城。而察之綦严者。今亦知其无销毁之弊。而听之自便。夫岂谓竟无销毁者乎。则小物销毁。与销钱卖铜之深弊。隐人于不觉。而为害最巨者。其奸断不可容。今欲治之无他法。惟有禁铜而已矣。禁铜不惟严于大。而更严于其小。民间已有之铜器。不必令其交官以滋扰。惟市肆之间。大小铜器。俱使不得鬻。毋为姑息之令。而限以岁年。令出三月之后。俱不许有铜器在市。或有恶铜货之弃于家。而愿交官者听。量其值厚偿之。勿使亏折。严官吏抑勒之令。将市无铜器可鬻。民虽欲销毁无所用之。而销钱卖铜之弊。不禁而自除。此仿禁赌之法。专禁赌具而赌自息。所谓去弊之源而浚之使清者也。而愚尤有请者。宜仿 国初各省铸钱之法。江宁则曰宁。浙江则曰浙。山东则曰东。河南则曰河。福建则曰福。云南则曰云。山陜川广诸省。莫不皆然。而一省只供一省之用。勿许出境。将不数年而各省之钱皆满。宝源宝泉。但铸京钱。供畿辅之用。虽载出他省。但可传观。为京师之国宝。不必需之以流通。如当年顺治康熙之时。各省用各省之钱。京师则用京钱。其制小于各省。而各省未尝待用京师之钱。即今京师之民。犹呼大钱五十为一百。一百则曰二百。其遗意犹然可想。且此法行而经纪铺户。一切诸弊皆绝。并各省盗铸之患。亦永永无有矣。且 国初盗铸之民。所在甚多。其时铜禁未严。销毁既多。而盗铸亦滋。故其时钱。日益多。而铜日益少。为累于办铜之官者。至久未息。若今之法行。数年之间。各省之钱皆满。可俱罢铸。京师之钱。不取用于四方。宝源宝泉。亦可虚设。 国家经费。节省无穷。钱铸不销。而钱且日贱。铜器不鬻。而铜可不问。人主之利权不分。国家之体制俱严。历年办铜之官。皆得息肩而无累。民用不挠。民心自定。凡多方筹划者。俱可无庸矣。所谓兴其利之本。而守之使固者也。此当今钱法之亟务也。

  通行钱法疏康熙十八年 
给事中徐旭龄

今各省炉铸已通行矣。臣窃有请者。定例钱一千。算银一两。民间则算银七八钱。一也。宝泉局钱。论官价则增息。较民价则亏本。二也。民价贱。贱则不行。三也。远近异价。异价则不通行。四也。不铸省则难稽。铸省则不流通。五也。披甲领钱。用不敷银。六也。外营领钱。价无出。七也。营兵领钱。与民贸易。出入互异。辄见纷争。八也。州县领钱。转派百姓。骚扰更甚。九也。放依官价。收则取盈。利归有司。困重在民。十也。停炉铜觔。至今不清。十一也。凡物少则贵。多则贱。向因贱停铸。今未贵开炉。十二也。凡物精则贵。麤则贱。今民价反贱。官弊可知。十三也。势必至虚开炉。只市贱钱。以冒工料。十四也。价既参差。钱又不精。私铸易行。官钱易滞。十五也。敢请  敕部。逐款确议。必使利归于上。富藏于下。害绝于民。弊革于官。庶价一钱贵。可永远而不敝矣。不然何以立法哉。

  开铜源节铜流疏乾隆九年 
晏斯盛

臣惟钱币。 国家大政也。民生日用急需也。常苦于钱之少。而钱亦日铸而不敷。价遂日昂。臣尝计划此事。未有成局。不敢上闻。而我  皇上念切钱艰。不便兵民。楚北尤甚。臣愚以为先当广铜之源。尤当节铜之流。钱斯日盈而不竭也。禹贡荆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