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为钱以获利。其卒也。人销钱为铜以增直。化钱为器以便用。贞元元年。申消钱之禁。至后唐天成而其弊难除。十四年弛见钱出界之禁。至天成而乃限五百以上。宋时则出界皆置重罪。故虽王安石之愎。亦只除于一时而不能止。其禁于后者。以与契丹邻境。恐钱出之资敌也。晋天福二年。铸二铢四参之钱。文以国号。与唐之开通无别。唐穆宗禁销钱造物。而周世宗则毁佛像以铸钱。事有不同。利民之心则一也。唐宪宗以钱币不充。运用不便。于是始制为飞券钞引。以通商贾之厚赍贸易者。其法盖执券取钱。非以券为钱也。自宋庆历后局中始有交子。建炎以来。东南始有会子。交会既行。天下直以楮为钱矣。大抵宋初诸钱。或为元宝。或为通宝。人间有铁镴者。悉以送官。莫不以铜为适用。其后国帑渐匮。杂用大小铁钱。铸钱之官愈多。而用愈不足。加以交会之法。既有行在会子。又有川引淮交湖会各自印造。而卒至收换不行。称提无策。元时天下皆通用银。唯武宗尝一铸钱。其外皆银与钞。明初禁银钱而专用钞。然而钞卒不克行。迄化治以后。糜烂殆尽。而钱法之坏极矣。铁钱初起于公孙述。至光武而罢。继起于梁普通中。至陈而罢。迄南唐时韩熙载铸之。李氏行之。诸国相承用之。始犹以铜铁相权而行。干德以后。只持铁钱而已可贸易矣。宋祥符后铜坑多不发。天禧以降。以铸铁为急务。张咏黄观。实董其役。相与度其大小。量其轻重。而每岁所铸。盖二十万余贯焉。夹锡钱。崇宁二年所作。因二虏以中国铁钱为兵器。惟杂以锡铅。则柔不可用。而敌资于是乎寡。锡钱起唐河东。自元和四年。河东节度王锷。置炉距马河水铸钱。以剌史李听为使。于是月铸钱三十万。而河东之锡钱皆废。后太和八年。锡钱复起。以蔚州所铸之钱。岁不满十万缗也。嗟乎。钱之变至为锡铁。九府之制大坏。世变亦因以随之。而后周时河西诸郡。又有用西域之钱者。其钱乃以银为之。与今粤地之洋钱同制。然所行不广。自货币之兴。惟钱之行可久。钱之用最利。而贡禹桓元。乃以为不便于民而欲废之。五铢之行。马援孔觊任城王澄。皆善其通易无滞。而陈高谏之。乃以为不利于国。而欲以三铢易之。岂人之意见。有不可强同者耶。

夫钱之置监。着于隋。盛于唐。最众者莫如宋。总计诸路所置。共二十六监。而铜居十七。铁居其九。夹锡之钱。则附于铁监焉。宋铸钱之剂。八十两可得一千。三分其剂。六为铜而三为铅锡。皆有奇赢。凡钱输官之数。其号为百者。或八十。或八十五。而天下私用。则有以七十为百。以四十八为百。且有以三十五为百者。钱愈杂而数愈淆。是故论钱之重。以千钱计之。则齐十一斤以上。隋文帝之四斤二两。唐六斤四两。宋五斤。齐与隋乃同以五铢。而分量不一。夫太公立钱法以利后世。由周以至两汉。由六朝以至唐宋。沿革之制。变通之用。马端临考之甚详。而谓晋用魏五铢钱。不闻有所更创。则其叙晋事也稍失之。按前凉太府参军索辅言于张轨曰。晋泰始中河西荒废。遂不用钱。裂匹以为段数。缣布既坏。市易又难。弊之甚也。今中州虽乱。此方安全。宜复五铢。以济通变之会。由此言推之。则晋泰始时。中州皆用帛而不用钱。马氏于魏文之改用绢帛。则特为书之。而此不详。何也。我 国家承明之后。设局户工二部。而滇为产铜之区。云南临安大理沾益。四处皆有铸局。其后罢举不一。近惟云南东川二府。委官监铸。省局统于藩臬两司。东川统于知府。每千钱铜六铅四。约重七斤半。立法之善。实迈往古。乾隆五十五六年间。私铸充斥。每银一两。易钱至十千文。   纯庙命福公康安。来滇经理。立将匪徙搜擒正法。并设局收买小钱。积弊始清。大抵私铸之弊必先清局。私铜之弊必先清厂。尤在奉行者有皭然之操。确然之志。庶于钱法可无更变焉。

  文帝除盗铸令论汉史亿 
孙廷铨

文帝五年。除盗铸钱令。贾谊贾山皆上书谏。而帝不从。其后吴王铸钱。所在而有。遂成七国之乱。夫天地自然之利。天子与民共之者也。而圣王必为之限制。使其权一出于己。非渔夺自私。所以均生民之利。而止法外之奸也。夫民之不能不有智愚强弱者势也。则利之不能不有淆杂伪巧者情也。王者为之法禁以堤防之。使豪民大有所限止。不得过自封殖。而为奸人之所煽动。则愚贱益安矣。若坏决堤防。令得自为便。则利必有所偏重。害必有所洊至。贾生所云。事有招祸而法有起奸。推情察隐。而观其弊之所究也。夫使民得顾租铸钱。此文帝之大惠也。而其害有然。故圣人之制法。利不自予。而柄不众操也。

  兴安郡志食货论 
岳震川

古者以黄金为上币。钱为下币。银为器饰。非币也。后世黄金日益少。莫能知其由。虽富商大贾。鲜以此交易。惟通行银钱二币而已。自秦汉至今。千钱为一贯。曰缗曰襁。其实一也。兴安一郡。以八百为挂。相沿已久。莫知其初。小异而不失大同。我 圣清五朝之钱。顺治康熙多青铜。雍正青铜赤铜各半。乾隆六十年之钱。暨  今上嘉庆钱。赤铜为多。有此小异。其为钱法则一也。古人贵赤铜。丹阳之铜称赤金。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