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壤。民穴居露处。魑魅之与。而岁供国家百余万金之课。自钞法坏而优恤虚。所恃供课之外。商收其余盐。得钱易粟以餬口。若商不得利。则徙业海上。饥无所得粟。寒无所得衣。穷丁坐以待毙。恃强者集众私贩。因而椎。甚则盗弄潢池。震动城邑。若唐末黄巢王仙芝之类是矣。故商不得利之祸浅。而不得食之祸深。

然户之困。由于商困。商人之困。由于私贩行而正盐壅。自鲁珰查理存积。遂停压课引八百余万。至四十五年。特遣郎中袁世振疏理两淮盐法。上十议。立减斤法。每引定盐并包索。淮南四百三十斤。淮北四百五十斤。除引价五钱外。淮南纳余课八钱。合引价一两三钱。淮北纳余课六钱。合引价一两一钱。改单立纲。正行见引。附行积引。自丁巳至己巳十三年间。积引销尽。附引始罢。天启元年。户部侍郎臧尔劝。题准每引加盐十五斤。征银一钱。以充辽饷。六年。逆阉魏忠贤差中珰二员驻维扬。搜括运帑八十万金。为之一空。又以大工每引加盐十三斤。纳银八分。崇祯二年。奉诏停止。三年。户部尚书毕自严。以兵兴饷急。题充辽饷。五年。议照辽钞摊行之例。于纲外另行新引七万。又题增黔盐五万引。六年。从抚臣唐晖请。又于湖广武昌汉阳二府增行淮盐三万引。

末年复派练剿诸饷。浮课增而商资竭矣。 皇朝受命。戎衣初定。滇黔闽粤。未尽削平。所需兵饷。半资盐课。顺治。二年。巡盐御史李发元。运使周亮工。协新盐法。请垣盐给商。招令认窝办纳。免征一初浮课。谕诸商量力行盐。以丙戌一年为止。后不为例。奉部刊定引额。剖一为二。岁行一百四十一万三百六十引。每引运盐二百斤。其部加带及解费卤耗包索等斤不与焉。引不分南北。纳银六钱七分有奇。与旧额符。四年至八年。各商认行盐引。虽年运年销。究不及额。九年始定纲数。淮南派行一百四万二千三百九十引。淮北派行二十二万九千一百二十二引。上江八县。食行纲盐十三万八千八百四十七引。合南北正纲额数。及连年频加杂课。九年起至十六年止。统计引二百七十余万。壅积亦近二百三十余万。十七年。巡盐御史李赞元。疏请行见年额引。将积盐带入正纲内。二引附销。一引每包加盐一百斤。户部覆允。十八年御史胡文学任。合计十五十六年积引。仅销三十余万。而十七年正引。反壅至四十余万。皆因盐斤未减。以致赢壅。除淮北并引外。奏请淮南附销之引。纳引半之课。行一引之盐。除加带百斤。俟三年积盐销清。如旧征纳。章再上。  制曰可。于时天下盐课。惟两淮最多。而天下商力。惟两淮最困。正课之外。私费不赀。遇一事。即有一事之陋规。经一处。即有一处之科派。而壅滞之故。则由纲地节增食窝。苦于地狭盐多。商人甘纳课而不愿带盐。乃桥所两掣。额外之斤增重。益为盐法大害。则先桥掣溢斤。所掣割没。原以禁多带之弊耳。乃其后以多报割没为功。借口加斤。相沿为例。司掣者公既便于报解。私又易于隐欺。官以多斤为利。而商病之。有司既仍踵为故事。而奸胥宿猾。盘踞窟穴其中。盐政之弊。至是而极矣。

康熙九年。巡盐御史席特纳。徐旭龄。悯商之困。特疏陈运盐六大苦。一曰输纳。商人纳课。例将自变量填注限单。谓之皮票。以便商下场也。而运库扣勒皮票。每引科费钱数不等。方得给单。又有胥役使用。谓之照看。商总科敛。谓之公匣。每引正给外。费至一二钱。计岁纳数万金。其苦一。一曰过桥。商盐出场。例将舱口报验。谓之桥掣。以便商放桥也。而关桥扣勒引票。每引科费数分不等。方得掣放。又底盐面盐。则有搜盐之费。多斤少斤。则有买斤之费。每引溢斤外。费至七八分。计岁约数万金。其苦二。一曰过所。商盐呈纲。例必造册摆马。谓之所掣。以便商验斤也。而未经称掣。先有江掣之费。茶果之费。一引各数分不等。又缓掣有费。加窝有费。每引割没外。费至一二钱。计岁约数万金。其苦三。一曰开江。引盐既掣。例必请给水程。每自变量分不等。请给桅封。每张数两不等。又报状扑戳引费钱余。封引解捆引费数分。每引开行。费至二三钱。计岁约数万金。其苦四。一曰关津。船盐既行。所过盐道之挂号。营伍之巡缉。关钞之验料。俱各有费。计岁约数万金。其苦五。一曰口岸。船盐既已抵岸。而江广进引。则有道费每引钱余。匣费每自变量分。又样盐每包数厘。查批每船数两。为费不等。计岁约数万金。其苦六。此六苦者。为商隐痛。请  旨严革各项私费名色。立石永禁。并责成盐属各官。岁取各商有无私费甘结缴查。以苏商困。又疏陈掣挚三大弊。一曰加铊。掣官藉余斤亏额为名。不论盐包轻重。暗挂斤两。商盐非增捆额外。不能与铊准。每一引增二三十斤不等。利归于铊。而病中于商。其弊一。一曰坐斤。掣官藉合算底马为名。不论斤之有无。预定余盐。商非多带。不能抵掣。每引带至四五十斤不等。公解愈多。私科愈重。其弊二。一曰做斤改斤。奸商斤多。入贿则可以填少。良商斤少。不入贿则可以填多。掣官索得使费。未掣之先。暗做斤两。[已](己)掣之后。暗改斤两。斤多者纳银反少。斤少者纳银反多。奸商之盐日赢。良商之盐日壅。输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