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官非乐为给也。民非乐为出也。丁非尽饱厚利也。军船行数千里之运河。过浅过闸有费。督运催攒有费。淮安通坝验米又有费。亦知其所从出乎。出于彼者必取于此。而公私名实之不符。有所赢者必有所绌。而良莠强弱之不平。吏治何由而清。民气何由而靖。惟海运则粮百六十三万三千余石。而计费仅百四十万。抵漕项银米之数。所溢无几。而帮船之浮费。丝毫无有焉。诚使决而行之。永垂定制。不经闸河。不饱重壑。则但动漕项正帑。[已](己)足办公。举百余年丁费之重累。一旦释然如沉之去体。岂非东南一大快幸事哉。彼谓变通济运者。所益固在 国计。而调剂漕务。则所益尤在民生。  圣人举事。无一不根柢于民依。而善乘夫时势。故举一事而百顺从之。以是知儳然不终日之中。必无易简良法。而事之可久可大者。必出于行所无事也。海运之利。非河运比。 本朝之海运。又非前代比。江苏之海运。又非他省比。而苏松等属之海运。又非他府比。诚欲事半而功倍。一劳而永逸。百全而无弊。人心风俗日益厚。吏治日益盛。 国计日益裕。必由是也。无他术也。若夫谋议之始末。设施之纲目。前序后记备矣。不复及云。

 
卷四十九户政二十四盐课上

  行盐日知录 
顾炎武

松江李雯论盐之产于场。犹五谷之生于地。宜就场定额。一税之后。不问其所之。则国与民两利。又曰天下皆私盐。则天下皆官盐也。此论凿凿可行。邱仲深大学衍义补。言复海运。而引杜子美诗。云帆转辽海。稻来东吴为证。余之盐法。亦引子美诗云。蜀麻吴盐自古通。又曰风渺吴蜀。舟通盐麻。又曰蜀麻久不来。吴盐拥荆门。若如今日之法。各有行盐地界。吴盐安得至蜀哉。人人诵杜诗。而不知此故事。所云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者也。

洪武三年。山西行省。言大同粮储。自陵县长芦运至太和岭。路远费重。若令商人于大同仓入米一石。太原仓入米一石三斗者。俱准盐一引。引二百斤。商人鬻毕。即以原给引自赴所在官司缴之。如此。则转输之费省。而军储充矣。从之。此中盐之法所自始。

唐刘晏为转运使。专用榷盐法。充军国之用。时自许汝郑邓之西。皆食河东池盐。度支主之。汴渭唐蔡之东。皆食海盐。晏主之。晏以为盐吏多则县扰。故但于出盐之乡置盐官。收盐户所煮之盐。转鬻于商人。任其所之。自余州县不复置官。其江岭间去盐乡远者。转官盐于彼贮之。或商绝盐贵。则减价鬻之。谓之常平盐。官获其利。而民不乏盐。始江淮盐利。不过四十万缗。季年乃六百万缗。由是国用充足。而民不困弊。今日盐利之不可兴。正以盐吏之不可罢。读史者可以慨然有省矣。行盐地分有远近之不同。远于官而近于私。则民不得不买私盐。既买私盐。则兴贩之徒必兴。于是乎盗贼多而刑狱滋矣。宋史言江西之虔州。地连广南。而福建之汀州。亦与虔接。虔盐弗善。汀故不产盐。二州民多盗贩广南盐以射利。又言虔州官盐自淮南运致卤湿恶轻不及斤而价至四十七钱岭南盐贩入虔以斤半当一斤纯白不卖钱二十以故虔人尽食岭南盐虔州即今赣州府宋时屡议不定今卒食广东盐每岁秋冬。田事纔毕。恒数十百为。持甲兵旗鼓。往来虔汀漳潮循梅惠广八州之地。所至人谷帛。掠人妇女。与巡捕吏卒格。或至杀伤。则起为盗。依阻险要。捕不能得。或赦其罪招之。元末之张士诚。以盐徒而盗据吴会。其小小兴贩。虽太平之世。未尝绝也。余少居昆山常熟之间。为两浙行盐地。而民间多贩淮盐。自通州渡江。其色青黑。视官盐为善。及游大同。所食皆蕃盐。坚致精好。此地利之便。非国法之所能禁也。明知其不能禁。而设为巡捕之格。课以私盐之获。每季若干。为一定之额。此掩耳盗铃之政也。宋嘉佑中。著作佐郎何鬲三班奉职王嘉麟。上书请罢给茶本钱。纵园户贸易。而官收租钱。与所在征算归榷货务以偿边籴之费。可以疏利源而宽民力。仁宗从之。其诏书曰。历世之敝。一旦以除。着为经常。弗复更制。以是虽当王安石之时。而于茶法未有所变。其说可通之于盐课者也。

  盐法论   
曹一士

天地有自然之利焉。固为民而生之也。为民生之。而不听民之取之。则利壅于上。而下有遏绝无赖之忧。然听民取之。而一切不揽其权于上。则豪宗猾吏。操赢缩以乘时之缓急。其究也。利归于奸人。而民愈重困。夫天地自然之利。莫如盐。而一切揽其权于上者。莫如盐法。论者以煮海之谋。禁及聚庸。辄以罪桑孔之律。上及夷吾。于。耕凿之变而为井田。井田之变而为阡陌。势不可以复反也。苟听盐之自生自息。而无有为之厉其禁者。吾见海滨之民。其亦日寻干戈于菹薪斥卤之间尔矣。有圣王在上。虽微管氏。得不起而大为之防乎。夫禁之是也。而所以禁之之道。固将以利吾民也。考之于古。盐法屡变。大抵不出收盐与收税两端。官卖与商卖两术。如齐则计其钟釜。而官出之。又征而积之矣。汉则因官器作煮盐官与牢盆矣。后汉则卫觊请置使者监卖盐。魏武从之矣。陈文帝则立煮海盐税矣。后魏宣武则收盐池税利。迄于永熙。傍海置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