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发端自上。因熟乘便。天人佥同。

夫集事固在于谋。而成事必在于断。此时切要关键。以两言蔽之曰。上海天津两地。得其人则能行。不得其人则不能行。海船南载于吴淞。而北卸于天津。两地为出口入口之总汇。实海运成始成终之枢要。苟上海关不得其人。则船数可以多报少。商情可使乐转畏。雇值可使省反昂。天津收兑。不得其人。则米之干净者可潮湿。石之赢余者可不足。船之回空者可延滞。上海牙行以货税为庄佃。天津仓胥以运丁为奇货。海运行则关必免税。丁不交米。两处之利薮皆空。其肯甘心。故创议之始。出全力以显难之者。必上海关之人。既行之后。阴挠之使弃前功畏再试者。必天津通仓之人也。此外尚有屯弁运军。亦以行海废漕为不利。然此时弁丁即欲运而不能。将来河道通行。即漕运复旧。而暂停一年。尚有漕项银米。可以安置。不致十分为难。即天津通仓。亦属既行以后之事。虑尚可缓。且原奏有临时别简大臣驻津弹压稽察之议。自可无虑。惟海关系总雇沙船之地。首宜核实。即如二月间委员查勘。据税牙朦混之词。以关石大于漕石一倍有半者。变为仅倍。以一两四钱之为六三串折实漕石银三钱六厘者。变为每石实银七钱。较民间时价不止加倍。故今议海运。不询之商船。而询之上海关。所谓欲为千金之裘。而与狐谋其皮也。使当时照定时价。动帑无多。际此南风司令。江浙漕米。业已抵津矣。辱承垂询。义无缄默。其中条件。尚多胶轕。统俟议定。录状呈览。伏望随时疏示不宣。

  进呈海运图疏 
陶澍

窃照苏松常镇太五府州额漕。因河运阻滞。改由上海沙船运赴天津。现已办有成局。依次开行。臣伏思海运与河道。原相表里。禹贡载扬州贡赋沿海达淮。冀州夹右碣石入海。即海运之始。秦唐虽亦偶行。其道难稽。明则由胶莱内河。转般登州。实为劳费。惟元代海运最久。然至元十九年。初次运米。仅止四万三千石。明年始抵直沽。行之六七年。犹岁祇运米三四十万不等。旋因其路险恶。另开生道。运米渐多。海船畏浅不畏深。畏礁不畏风。而畏浅尤甚于礁。明人沿求道。非礁即浅。无怪其难。自不若元代所开生道。即今沙船所行为最善。查元明入海之道。或由刘河转廖角沙。或由黄河口至鹰游门。今俱壅塞。惟吴淞口。至十一路为宜。而由此运米入海。实刱自今年。臣因初次试行。即须装米一百五六十万。倍蓰从前。不敢不倍加慎重。每遇熟习海洋之人。详加询问。证以纪载。得其径道。至于大洋浩瀚。本无畔岸。虽舟人定之以更香。验之以水色。格之以针盘。究难确指其道里数目。惟有就西岸对出之州县汛地比照核计。不相径庭。其小岛微屿。亦难尽载。谨摘叙大凡。略分段落。并绘图贴说。恭呈  御览。

第一段。海船自上海县黄浦口岸。东行五十里。出吴淞口入洋。绕行宝山县之复宝沙。迤至崇明县之新开河。计一百一十里。又七十里。至十。是为内洋。十可泊船为候风放洋之所。崇明县地。

第二段。自十开行。即属外洋。东迤一百八十里。至畲山。一名蛇山。又名南槎山。系荒礁。上无居民不可泊。但能寄椗。为东出大洋之标准。苏松镇所辖。

第三段。自畲山驶入大洋。向正北微偏东行。至通州吕泗场对出之洋面。约二百余里。水深十丈。可寄椗。从此以北。入黑水大洋。至大洋梢对出之洋面。约一百四十里。系狼山镇右营所辖。又北如皋县对出之洋面起至黄沙洋港对出之洋面。约二百六十里。又北泰州对出之洋面起至黄家港对出之洋面。约二百二十里。系狼山镇掘港营所辖。又北至龙港对出之洋面。约二百里。又北至射阳湖对出之洋面。约一百二十里。系盐城营所辖。又北至黄河口对出之洋面。约一百二十里。系庙湾营所辖。黄河口稍南有沙埂五条。船行遇东风。则虑浅搁。宜避之。又北至安东县灌河口对出之洋面。约九十里。系佃湖营所辖。又北至海州赣榆县鹰游门对出之洋面。约一百八十里。系东海营所辖。计自畲山大洋以北起至鹰游门对出之洋面止。约共一千五六百里。统归狼山镇汛地。凡舟行过畲山。即四顾汪洋。无岛可依。行船用罗盘格定方向。转针向北略东行。如东南风则针头偏东一个字。如西南风则针用子午。查江南畲山与山东铁槎山南北遥对。谓之南槎北槎。行船应用子午正针。因江境云梯关外迤东有大沙一道。自西向东。接涨甚远。暗伏海中。恐东风过旺。船行落西。是以针头必须偏东一个字。避过暗沙。再换正针。此沙径东北积为沙埂。舟人呼为沙头山。若船行过于偏东。一直上北。便见高丽诸山。故将近大沙时。仍须偏西。始能对成山一带也。

第四段。行过鹰游门对出之洋面。往北即山东日照县界。山东水师南洋汛所辖。又北至文登县之铁槎山。一名北槎山。自畲山至此。始见岛屿。又北至文登县之马头嘴。入东洋汛界。经由苏山岛靖海卫。及荣城县之石岛。养鱼池。石岛居民稠密。可泊。惟岛门东南向。春时乘风易入难出。自鹰游门至石岛。约六百余里。大洋中虽舵工以针盘定方。向犹须常用水托。水托者以铅为坠。用绳系之。探水取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