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能斟情酌理。切实禀陈。率称多般窒碍。未便举行。遂复中止。某海角末商。罔知 国政。惟自幼航海经营。亲历有年。从闽省以至奉天。常年往返。凡有经过情形。莫不随时记载。不揣冒昧。窃谓海运漕粮事不难于装载。而难于官事民情互相参议耳。彼夫舵水人等之技。由身试而非师授。可意会而不可言传。而事外之人悬询其情。自必语言矛盾。窾要莫凭。况运粮规则。从未经历。尤不免畏难之见。纷扰于中。既不能实情上达。则委员何从而核其详。东坡石钟山记云。士大夫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犹是意也。况以海程之辽远。更非浅尝者所能心悟。某久历海滨。惟于运载成规。舵水约束。以及风波趋避。捍卫汛防。素经熟视。其运漕事宜。非某所敢妄拟。祇以近年服贾天津。得闻大略。通算汇筹。分款胪陈。书之于左。以备大人君子。或有所采择焉。

  古今海运异宜
操舟航海。自古有之。而要其大旨。今胜于古。近今更胜于前。其故无他。在舟师之谙与不谙而已。夫江南海船之赴天津奉天。所经海道。如吴淞口外之铜沙大沙三角沙丁家沙阴沙五条沙。皆涨于水底。贴于西岸。而沙脉之东。海面深阔无涯。舟行至此。只须向东开行。以避其浅。谙练者定之以更香。辨之以泥色。量风潮之缓急。测海面之程途。趋避原有适中之方。所谓驾轻就熟也。不谙者或避之太过而迂远焉。则遇风而骤难收岛。或避之不及而浅搁焉。则弃货以保人船。针向差以毫厘。路程谬以千里。此古疏而今密者一也。又如登州所属之石岛俚岛鸡鸣岛。威海卫芝罘岛庙岛。皆耸列海滨。环抱内港。舟行至此。或遇风潮不顺。皆可进港守风。谙练者知各岛门户之浅深。各门潮溜之顺逆。转旋有法。行止从容。不谙练者船近山边不知进退。水山相激。最易疏虞。此古生而今熟者二也。夫陆路可以引导而行。海船不得连并驾。每船各须谙熟之人。不能问路于他舟。前代天津奉天。通商未广。江南海船。多至胶州贸易。不须经过登州。则登州海面。既无商贾往来。舟人伎俩。无从习练。故前明海运南粮。乃自江南出口。运至胶州。仍用漕船。由山东内河二千余里。运至登州。再装海船。转运天津。是一米而三易其船。一运而三增其费。且无论糜费劳工。诸多未便。而头绪纷繁。弊端百出。程期愈远。耗散愈多。皆不可以为恒计也。苟使畴昔舟师。亦能熟识海道。则从江南运至胶州。已经绕出浅沙。经过黑水大洋。海程已历二千余里。如欲直上天津。不过再远千里。且有沿途岛岸。可以安歇守风。何以已过险远之外洋。反避平恬之内海。可知未阅登州潮汛。不知潮溜之盘旋。未历登州海岛。不谙岛门之深浅。宜其寸步难行也。至于汉唐之际。航海较稀。且都城不近海滨。虽有海船。无从运达。以故运河淤垫。改为陆运。转输劳费不赀。甚至河漕二务。两难调济。势使然也。惟我  圣朝深仁厚泽。遐迩均沾。自从康熙年间。大开海道。始有商贾经过登州海面。直趋天津奉天。万商辐辏之盛。亘古未有。从此航海舟人。互相讲究。凡夫造舟之法。操舟之技。器用之备。山礁沙水。趋避顺逆之方。莫不渐推渐准。愈熟愈精。是以数十年前江浙海船赴奉天贸易。岁止两次。近则一年行运四回。凡北方所产粮豆枣梨运来江浙。每年不下一千万石。此海道安澜迅速。古今利钝悬殊。又可想而知矣。然则汉唐之不行海运者。既限于地界。元明行之而不久者。又限于人力。至于我 朝而筹海运。则地势人工均超千古。似未可以前代情形引为比例也。

  行船提要
江南海船。赴天津路程。必由吴淞江出口。至崇明南畲山向东北驶过浅沙。而至深水大洋。朝见登州山岛。为之标准。转向西行。以达天津。所经江南洋面。水不甚深。随路可寄椗歇息。入山东深水大洋。无沙礁浅搁之虞。可以畅行。无须寄泊。自登州以至天津。沿途山岛。均系统连内地。皆有营汛弹压。倘遇风潮不顺。随处可以安歇守风。江南海船。名曰沙船。以其船底平阔。沙面可行可泊。稍搁无碍。常由沙港以至淮安。贩蟹为业。是以沙脉浅深。最为娴熟。沙港者。沙间之深沟也。浙江海船名蛋船。又名三不像。亦能过沙。然不敢贴近浅处。以船身重于沙船故也。惟闽广海船。底圆面高。下有大木三段。贴于船底。名曰龙骨。一遇浅沙。龙骨陷于沙中。风潮不顺。便有疏虞。其行走南洋。山礁丛杂。船有龙骨。则转湾趋避。较为灵便。若赴天津。须先至江南尽山停泊。等候西风。向东开行一日。避出浅沙北行。方保无虞。故赴天津奉天。岁止一次。如运漕粮。但雇江南沙船足可敷用。各省之海面不同。船式器具。亦因而有别。而操舟之法。器用应手之权。亦各有所精。非局外者所能悉其窾要也。

  四时风信
海船自江南赴天津。往来迟速。皆以风信为准绳。而风信则有时令之不同。春季西北风少。东南风多。自南至北。约二十日。自北至南。逆风不能驾驶。须待秋后北风。方可返棹。秋季北风多南风少。自南至北。约一月。自北旋南。约二十日。冬季西北风司令。自南至北。则不能行。自北旋南。半月可到。此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