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所益者多。所费者暂。而所补者久也。且转运行而撑驾交兑。一归于官。则十三都司。与各卫所守千等弁。及卫经历等衙门官役。皆在可裁。岁省烦费何限。不第此也。运丁既已不用。则各卫所屯田。俱当履亩清稽。均照民田一例起科。加增国课。罢十数万之屯丁。使尽归陇亩。又何莫非 朝廷之生息也。臣建此议。自揣不大拂乎人心。独是内外管粮衙门之巨蠹。以及京通二仓之积棍。数百年来寝食于此疲军积弁者。一旦改为官运官交。尽翻其窟穴而破其奸贪。定倡为奸论危言。朦胧作梗。臣不惮以身府怨。惟望  皇上与在廷诸王大臣。屹然如山。而不令其摇夺。是则臣之幸。亦 国计民生之幸也。

  请改运法疏康熙四年 
兵科给事中徐惺

窃惟京师根本重地。官兵军役。咸仰给于东南数百万之漕运。迩者河流淤塞。  皇上虑漕运之难。已差官往勘矣。臣思河流之疏浚。固宜急筹。而转运之良法。亦宜预讲。查故明初漕运旧例。俱民运交淮徐临德四仓。军船接运。入京通二仓。名为支运。岁四运以抵通州。至宣德时。民运至淮安瓜州。补给脚价等费。兑与军丁。而直隶各省军。各于附近水次领兑。名为兑运。成化时。复罢瓜淮兑运。令里河官军。驾江船于江南水次受兑。长运至通。则今日见行之法也。臣愚以为长运之法既虑其浅阻。则支运兑运之法何不参酌而并行之。除见今有水处所。应照常催攒。星速抵通外。如总漕现驻淮安。总河现驻济宁。合无修置仓廒。查照旧制。令湖广江西浙江江南。凡运至淮粮米。次第接运至济。入京通二仓。而支运之法可行矣。又必清江厂造之船。接运至济。而山东河南官军。本省运毕回空。即赴济接运至通。里河泉闸。夏秋恒盈。既可及时攒运。而厂造各艘。底平舱阔。度浅易脱。名为浅船。原与江楚之船不同。至应给行月耗羡等项。总于原额之数。宜增者增。宜减者减。则兑运之法。亦可行矣。伏祈  采择施行。

  漕船支运议 
蔡方炳

转漕之用长运也。屡变而始定云。按明永乐徙都燕京。挽东南粟以实西北。于是画地置仓。递为支送。南运于民。北运于军。军民分运其半。后以民运妨农。乃变支运为兑运。然运至瓜淮。犹烦民力。故又变兑运为长运。虽无民运之劳。而民苦加耗。军怨长途。见于邵宝之议者。似宜仍讲支运之为便也。河南山东。其地近故输挽易。他若江之左右。及两浙三楚。涉江渡河。风波可虞。仲夏迄秋。河多暴涨。必四月尽过。二洪始不与怒河相值。而势必不能。加以内河之浅塞。盘剥种种阻滞。非尽关催攒不力之故。一年阻滞。回空误期。来年之运。保无逾限乎。故欲使早登天庾。卒有余闲。又不可得之势也。况乎惟长运而后可盗卖。盗卖而后有追欠。追欠在一年之后。已花消无抵。何若支运之法。以大江以南之粮。责令官军运至淮徐二仓。而淮扬徐泗之官军。以淮徐者。运至济宁。山东河南之官军。以济宁者。运至通津。随地交收。可无盗卖侵蚀之弊。以省追欠之难。逐节支运。可无浅冻风涛之阻。以省愆期之罚。其轻赍等项。划地分派。随粮交割。可无增费之扰。在淮徐者。漕督主之。在济宁者。总河主之。在通津者。仓场主之。可无设官之劳。若此者。岂非裕储远图。经久大计也哉。第循法易而变法难。求循法之人易。求心计筹划善于变法之人难。不知古今无一成不变之法。法久必敝。则起而更张之。是在因时制宜者矣。故推广邵宝之意。以存其议于后日。

  请截漕递运札子 
李绂

臣奉  旨催漕。留心体访。数年以来。因漕船回空冻阻。旗丁每岁多费银数百两。破产不足。益以儿女。苦累难言。深可悯恻。且丁既困惫。或误漕运。关系 国家甚大。考古来转运之善。推唐臣刘晏。晏之为法。淮汴河渭。水次各立仓廒。以次递运。每岁漕粟数百万石。而民不困。长运之劳。不如递运之逸。舟行于本河。则险阻俱习。民役于本境。则时日无多。所为法良而意美也。 国家漕法。因元明之旧。自南至北。并用长运。然自淮安以至济宁。自济宁以至天津。为时尚早。长运可行。惟天津至通州。溯流而上。时日又迟。而北方之河。秋冬水涸。江南浙江。地近船小。八月以前。或能抵通。若江西湖广。并有长江之险。湖南与江西。并有彭蠡洞庭大湖阻隔。地遥舟重。抵通常在深秋。以远地重船。溯枯竭之流。三百余里。动需逾月。回空冻阻。势所必然。臣愚以为今虽未能全用晏法。而自津抵通。似可仿其意而行之。 国家旧于天津建南北二大仓。虽不为递运而设。而修而广之。足为递运之用。且北河起剥。自昔为然。从前通州武清等五州县。因地亩派剥。设洪剥船六百号。专为剥浅之用。每米百石。旗丁止给饭米五斗。后因洪剥船军盗米。州县惮于比追。题请革除。其地亩银两。并解坐粮厅。发给旗丁。自雇剥船。每丁止给银一二两。或将此银扣作茶果起欠之费。今六百名洪剥军。坐享安逸。而旗丁雇剥。苦累无穷。不肖吏胥。通同民船。齐帮勒索。每米百石。勒银五六两。又勒饭米二石。耗米二石。约费银九两余。查自津抵通。商民装载货物。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