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多旋涡。舟行颇险。因秦晋蒲同二郡。近岁歉收。粮价昂贵。沿河一带人民。将方船十余只。在禹门镇水次。排比连络。挽石壁。泝流而上。旋涡不能为害。其商贩者。赴归化城府谷县聚米多处。买贩粮食。伐木为圆底船。自府谷葭州水次。顺流连下至溞口。又至宜川县大跌哨。以地高水势峻急。自高迅落。舟楫不能行。故有跌哨之名。圆底船至此。舟人即登岸起米陆运。并将船亦上岸。摃挽而行。凡三十里。由山侧仍至河浒。仍以圆底船入河水运。至大船窝。则圆船不可用。移米入于方船。方船较圆船底平而大。载米每船可数百石。方船自大船窝起至龙门。不过六十里。即运至韩城合阳朝邑。及晋省之荣河永济。入市粜卖。现在大得此路粮食接济。约计每市石水陆运费。不过四钱内外。商民获利颇厚。当经密札韩城县知县郑仔。仔称今溞口现有停船百余。载粮万余石。伏计榆延等地。连岁丰收。仓贮盈积。向因陆路崎岖山谷驮运为难。是以未曾议及。今顺接河流。便易如此。运费尚不过多。或于该地沿河州县。拨运仓粮。或于口外采办粮食。不论穈粟。得十余万石。运至合阳朝邑诸县。以备三冬赈粜之需。庶得接济从容。免周章于临事。但闻自霜降后。河流凝冻。不便行舟。今为期急迫。惟速加办理。事犹可及。至其道里水程。用船大小多少。若载米石之数。及主运官役。分司责任。与所须运价。一切诸费物用等。悉心斟酌。凡十二条。具录谨上。

  与浙江黄抚军请开米禁书 
蔡世远

窃闻王政无遏粜之文。救荒有移粟之例。泉漳二府旱饥。历八月于兹矣。入夏以来。米石二两余至三两不等。人食草木之叶。饥民夺食。道路壅塞。此固本处饥荒使然。亦缘今岁江浙海禁森严。米船莫至。故坐困至此也。福建之米。原不足以供福建之食。虽丰年多取资于江浙。亦犹江浙之米。原不足以供江浙之食。虽丰年必仰给于湖广。数十年来。大都湖广之米。辏集于苏郡之枫桥。而枫桥之米。间由上海乍浦以往福建。故岁虽频祲。而米价不腾。自海禁一严。而民始无望矣。今本省将军祖公有泉漳被灾。百姓惊恐之奏。制府梁公有借帑各省买米之请。恭逢  皇上圣德覃敷。大沛恩膏。以总督请买米犹甚少。特将明年漕米截留三十万石。立遣大臣会同督抚提镇。运至狼山乍浦。航海以至泉漳赈济。泉漳之人。如庆更生。但赈济之米。尚须时日。而饿殍难缓须臾。世远。漳人也。奉  旨假归。旅中途。一应诸事。不敢与闻。独于家乡之困急。难以坐视。因广为借贷。并招募漳人。买米数千石。计船八九只。顺风七八日可至泉漳。平其价而粜之。本钱工费之外。不溢一毫。在江浙今岁丰稔。多此数千石之米。无加丝毫。在漳泉即可活数十万之民命。且泉漳之人或有仓积居奇者。知米船将至。必争先发粜。民心自定矣。夫禁口以平地方之米价。以防奸人之出没。此莫大之政事也。而弛禁以救邻封之急难。以解万姓之倒悬。亦不言之美利也。况今煌煌  明诏。炳若日星。既截留漕米三十万出海。以赈济泉漳。岂反禁泉漳之人自买。不许其出口耶。且制府借帑各省买米之请。  皇上犹以为少。使知漳泉之人。自带出口以苏家乡。应亦稍宽  宵旰。必无阻而抑之之理。但明公已开明禁。而关津守吏。犹循旧格。伏乞据呈批照饬乍浦关津放行。毋得拦阻。民有移粟。明公因而利之。上体  皇仁。下活民命。无损于江浙。而大有造于福建矣。

 
卷四十五户政二十荒政五

  时疫 
金诚

或者曰。旱潦之后。每以时疫。其故何欤。怡然子曰。旱者。气郁之所致也。潦者。气逆之所致也。盖逆必决。决斯潦。潦必伤阴。郁必蒸。蒸斯旱。旱必伤阳。阴阳受伤。必滞而成毒。毒气溃发。人物相感。缠而为患。疫症乃时行也。曰天地无私。无私则无累。而阴阳之气。宜其顺而达矣。其所以郁而逆者。又何故耶。曰。由人心致之也。盖小人之心无过贪生。贪生则贪利。而利有所不遂。则谋计拙而忧愁瀯于肾脉。告援穷而恼怒聚于肝经。于是乎酬酢往来。同胞之和睦潜消。呼吸嚏暧。造化之盘旋相阻。始则风雨不时。继则温寒犯令。而阴气闭于外。阳乃用逆。阳气伏于中。阴乃用郁。此其势此其理也。然则调者其先调天下之财乎。财不调则贫富不均。民生不遂。而民气不伸。阴阳其必不和也。安所谓乎。夫是以圣人首重通财而最忌壅财也。赈恤罚赎之典所以行也。

  救疫四条 
袁一相

查疫疾之作。外不由于六气之所感。内不由于七情之所伤。实系天灾流行。疹疠为祟。沿乡传染。合门同疾。今奉宪台有作何赈恤之谕。本司请备陈四议焉。谨案入告之章。言灾异不言祥瑞。止于地震旱涝等类。而不及瘟疫。但查会典开载。凡遇灾异。具实奏闻。又闻灾异即奏。无论大小。凡水旱灾荒。皆以有关民瘼而入告也。今据绍兴府申称村落之中。死亡殆半。事关民命衰耗。灾异非常。合应具题。候部议恤。伏候宪夺者一也。再按各处设立医学。原以救民疾病。是以医官选自吏部。医印铸自礼部。医学建有官署。是皆 朝廷重医道。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