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处。务使妇女老弱。辰出晚归。毋致寒天竭。露宿单行。不但累民。复恐滋事。监赈官务须前夕就厂住宿。及早开放。不得任情自便。致累守候。仍将设厂处所。各距村庄远近里数。列册报道查核。

 右增厂

八月普赈之后。按成灾分数。以定加赈月分。次贫视极贫递减。常例也。即不拘常例。亦无分极次。一再加赈而止。今岁以九十两月。茕独老疾之不自存也。按日以给。是名续赈。更有急不能待者。则立给钱米以救之。是名摘赈。其不成灾之区。有蠲无赈。以其毗连灾村。亦波及之。是名抽赈。城关亦然。又念次贫者。更数月后即无异极贫。概从优厚。赈已告竣。逆虑其去麦秋尚远。取二三四五月。有加无已。统名之曰展赈。自古及今。得未尝有。故灾地袤延。曾无一人转沟壑者。今续赈已成例案。告灾之地。皆仿而行之。茕独老疾之养。尤加意于荒年。此圣人之政。虽百世不易可也。

 右展赈

案乾隆元年。例载流民一口。日给银六分。五年改定制钱二十文。小口半之。是年八月。准台臣奏。仍照元年例行。夫国家施布恩泽。以恤民瘼。更在明立限制。以定民志。若流移所至。较本籍所得。食赢数倍。于是不成灾之地。亦皆伪为携负。相率而路。风声所树。何异悬赏格以为招哉。嗣于十月停止是令。转徒顿息。今奉  旨令督抚随宜安插。不必拘定资送。遏其冀幸之路。是即所以还定安集之也。宋元佑中。监司搜长安。得二人。曰流民毕伸游阅。实皆逐利者。明周祭酒洪谟。着流民说。听近附籍。编甲里。安生理。民便之。然则推广  圣人德意。惟奉行者。与时咸宜焉斯可耳。

 右止流民

昨京师两次人来。皆云途中并未见有北去流民。又云京中流民。却不为少。竟未知由何路潜往。细思此事。与其沿途禁制难周。不若本地稽查易办。州县官总以丰年亦有外出之说。存据胸中。未一经心。即以为必难查禁。今惟立法责成。断然行之。以定民志。庶为约而可守。拟于各州县每一村庄。选乡地可用者一二人。明示赏罚。责令宣布条约。稽查劝谕。其村庄内。如果冬春无全户外出之人。加以奖赏。倘有游手无赖之徒。诱惑乡愚成出走。势难阻止者。即访明去路报官。查明为首号召之人。重处枷示。扶同不报。一例究治。或其人实因漏赈而出。禀明地方官。立即补给。毋许回护。致有向隅。即以冬春有无外出之户口。定各牧令考成之优劣。再于此次查赈熟谙之佐贰教职内。选其老成才干者数员。分定州县指授明悉。派令前往。同地方官商酌。携带查户原册。历村庄。环察看。既以劝谕安业。又以体验民情。领赈之后。有无妄出。回籍之民。有无漏赈。凡村庄道路各情形。俱令随时禀报。有关外出户口事宜者。即会同地方官禀闻办理。余无干预。但使十月以内。人情安帖。则向后严寒。虽至愚顽。谅不别生希冀。冒昧远走矣。

 右劝安业

因灾出粜。仍限以粜三成例者。为留米备赈也。其时米少价昂。不得不借此少平市价。以系民心。究之能籴者。尚非极贫。极贫者无钱可籴。故亦不须多粜也。其轻灾僻邑。及歉后米少价昂。行之为有实益。然祇在城设厂。村民既难往返于数十里之外。而老弱妇女。常有持钱终日。空守至暮者。故必四乡分厂择适中之地。使四面相距十余里。村庄环而相赴。又分村分日。先期出示。明白传谕。庶可及而无余弊。

 右粜米

此时督劝乡农。广种宿麦。其有关于来春生计者不小。因灾贷种。上  宸衷。屡烦宪檄。州县办此。必须稽查详密。使所借确皆种有麦地。则民沾实惠。而官亦免贻后累。乃愚民贪借。几无剩亩。州县亦据以转请。殊不知直隶地土。非尽宜麦。民间亦不常餐。非豫东两省可比。即豫东田亩。种麦者。亦不过十居六七。直隶尚不及半。是以行令查明有地百亩者。许借种三十亩。以为限制。过此即知为冒借非实也。讵州县又执定三十亩之说。凡借者。皆按地给以十分之三。又属错误。前本道示内。有查明地亩是否宜麦。或数亩或数十亩之语。之析甚明。初非不问宜麦与否。概照十之三出借也。如无宜麦之地。则一亩亦不应借。如数十亩实皆宜麦。即不妨按亩全借。惟至百亩以上。则以十之三为之限制耳。倘不核实办理。先即拘定成数。转恐虚冒不少。再民间有留麦地。麦后不种秋禾。大概皆力能办种之人。其于秋禾旱后。趁种荞麦小豆。希冀薄收者。目今尚未登场。此与留麦地相较。其为无力可知。是力能早种者。无藉于借。晚种者。未必皆蓄有种。并应借助。此又州县当加体察。随宜酌办者也。又若避出借之繁难。虑将来之赔累。惟从己便。罔恤民艰。计较多而实心少。则隐微之间。更有愧于父母斯民之责矣。此番核造户口。委员专办。正为州县借种等事。有关本计。俾得亲历村庄。专心察勘。若仍潦草塞责。应借者不借。有误贫民种植。而冒借者无麦。宁不转滋日后追呼。至于胥役串合冒领之弊。尤当立法察禁。以劝课之劝惰。定居官之优劣。已奉督宪再三申谕矣。

 右借种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