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多百倍。间遇荒歉。以民间之谷。借民间之食。即本耕三余一。耕九余三遗意。夫欲保全富户。必使穷民明白其中利害。方可加以惩劝。盖富乃贫之母。为 国家元气。富户凋敝。不仅贫民失依。元气亦伤。嘉庆七年。天旱歉收。粮价日久不减。本部院昼夜焦思。诚恐存谷之家。待价而沽。曾经出示劝谕。不过暂调民食。一时权宜。以杜刁民藉端扰累。本年雨旸时若。早稻收获登场。粮价已经大减。仰即会同藩司各道。通饬各属。遵照指示条目。剀切晓谕。务使穷乡僻壤。贫富周知。俾各安分守法。不得仍蹈前辙。总之贫与富交。强者必忮。弱者必求。今富户以济贫民之急。贫民应感富户之情。居常既缓急相周。有事宜守望相助。忮求之念两忘。亲睦之心自笃。是在贤有司留心训迪。俾风俗日归朴。本部院有厚望焉。如各州县民情土俗。或与所指小有异同。访查确实。总以便民为主。听其酌改。并令仿照当铺款式。亦立当票。于还谷之时。发给当户收执。以为来年当谷之据。亦可杜绝争端。

  劝设义仓章程疏道光三年 
安徽巡抚陶澍

伏惟民以食为本。事须豫则立。前年皖江被水。哀鸿野。仰蒙  恩旨。赈抚兼施。并经臣劝谕有力之家。捐输助赈。流离数十万。获就安全。事后犹深悯恻。因思博施济众。自古綦难。彻土绸缪。宜先阴雨。常平之制善矣。然待惠者无穷。至社仓春借秋还。初意未始不美。而历久弊生。官民俱累。变而通之。惟有于州县中。每乡每村。各设一仓。秋收后。听民间量力捐输。积存仓内。遇岁歉。则以本境所积之谷。即散给本境之人。一切出纳。听民间自择殷实老成管理。不经官吏之手。以冀图匮于丰。积少成多。众擎易举。所以图便民也。各保各境。人心易齐。耳目亦周。所以免牵掣也。择人经管。立册交代。所以防侵蚀也。绅民自理。不经官员吏役之手。所以杜骚扰也。不减粜。不出易。不借代。专意存贮。以备歉时。所以断纠轕而弭争端也。凶年不妨尽用。乐岁仍可捐输。以一乡济一乡之众。故不患其不均。以数岁救一岁之荒。故不虞其不给。可小可大。无穷匮也。取锱铢于狼戾之时。求水火于至足之地。捐谷者不以为难。司事者不以为累。行所无事。不求其利而弊自除。预防其弊而利乃久。臣为此章程筹思经岁。简易直截。似可为备荒之一助。如果各州县能实心实力。劝导有成。是亦不费之惠。惟所议章程。与社仓之法有异。本以丰岁之有余。备荒年之不足。可否即以丰备二字。仰恳  天恩。赐为仓名。俾垂永久。谨将所议章程十二条。敬为我  皇上陈之。

一乡村无论百余家。十数家。总以里居联络者。公设一仓。每年秋收后。各量力之盈绌。捐谷存仓。出者毋吝。劝者毋勒。或数十石。或十数石。多则一二百石。少即数石数斗数升。均无不可。收谷时。公同立簿登记。择一老成殷实人总管。再择一二人。逐年递管。仍设立四柱交册。分别旧管新收开除实在。明晰登载。互相稽查。连年丰稔。日积日多。则谷不可胜食矣。

一乡村零户。有难于连络者。或每族各为一仓。或一族中每房各为一仓。或以散户归入附近邻保。共为一仓。均听民便。总在随地制宜。多多益善。果能一处行之有效。久而他处自仿照行之矣。

一设仓宜择善地。不宜近水。不宜近市。以防不虞。建议之初。仓廒未立。或神庙。或公祠。或老成殷实之家。仓屋有余者。均可借储。但须本人情愿。不得强借。一俟谷石稍充。即可另自置仓。

一仓谷由于乐捐。间或有湿有。不能拘泥画一。应于收仓时。先为晒干车净。公同登记。耗蚀若干。或收贮年久。又须公同出晒一次。覆量上仓。再逐一登记实数。以便查考。

一设仓本系义举。司事之人。不容稍有侵蚀。亦不许藉端开销。惟所雇守仓之人。不能不给予工食。责令巡查。遇有风摧雨漏。仓板损破之处。立即告知经管之人。及时修理。其锁钥等项。不得交守人佩带。

一捐谷既有成数。即赴地方官呈明立案。以免匪徒阻挠。扰乱章程。以后捐多捐少。收放出入。官吏概不与闻。即里长甲长。亦无许越。倘有吏役托名稽查。藉端需索。查出照诈赃例。从重惩治。

一积谷既饶。止须添建仓廒。不必推陈出新以求滋长。亦不必春借秋还以权利息。戢争杜纷。此为最要。惟余谷置田收租。尚可并行不悖。然必积谷实在充裕有余。以少半置田乃可。否则不必。盖此谷原为备荒而设。至捷至便。推陈出入。易滋朦混。借出难偿。渐归乌有。置买产业。虽属经久之计。然不能救济目前。亦非急务也。

一每遇灾荒。总管分管外。添择公正司事。计谷之多寡。先尽本村中鳏寡孤独无告之人。次及极贫。又次及中贫。或五日一散。或十日一散。事竣凭众确算。至家计稍可支持者。不必分给。即小歉之年亦不必动用。以归实济。

一捐谷之家。此谷既捐。即系公物。遇有灾歉。不得以从前甲多乙少。致启争端。或先在此村捐谷之家。其后移居他处。遇此村散放。不得以曾经捐谷。回向转索。新来之户。从前虽未捐谷。遇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