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县官处分。将社仓入于交代。自是以后。州县官因有责成。则又视同官物。不但社正副不能自由。即州县亦不能自主。凡遇出借。递层具详。虽属青黄不接。百姓急需借领。而上司批行未到。社正副不敢擅借。兼有以不须出借为词者。及有霉变。则又惟社正副是问。故各视为畏途。殷实之人。坚不肯充。社仓之良法渐坏。而民间之积欠亦多。此社仓之谷。所为亟宜经理者也。臣等伏思陕省。现在常平仓谷。通共三百三十余万石。社仓本息谷七十余万石。臣等先会檄行司道。就通省情形妥议。详加斟酌。常平之谷。存七出三。社仓之谷。出半存半。州县于每年封印后。酌定借期。一面通详。一面出借。其出借之期。则按耕种迟早。以定先后。总在小民须借之时。不可延至麦收将届之后。并令先期出示。依次而放。随到随给。不许守候。平斛响挡。亦不许入多出少。其出借则先麦后谷。先陈后新。所借之户。均须力田之家。兼有的保。如游手无益。及无的保者。皆不准借。倘民间无须多借。亦即留仓备贮。不必拘定出三出半。设遇粮价昂贵。即行详粜。以平市价。所借之粮。有麦者夏还麦。有谷者秋还谷。其社仓。则仍责成社正副经理。官给印簿。令将借户保人姓名粮数。以及完欠。逐一登记送查。一切出纳。虽责成社正副。而稽查仍在于官。自无营私舞弊之患。并令慎选社正副。务择殷实公正之人。优以礼貌。如能经理得法。遵照定例。分别奖赏请。其村庄离社仓遥远。借还未便者。许其分社便民。至历年旧欠。先经委员确查。并分别还欠。以示劝惩。现在俱已查清。还者颇多。虽有未还。皆系实在有着。倘得夏麦有收。亦可渐次清完。历年之旧欠。既无弊窦。后此之新借。更为实在。目下青黄不接。小民争先赴借。得以及时接济。似觉有益。

  青苗社仓议 
李绂

朱子社仓之法。与青苗同。相沿至今。近六百年。后人以为朱子之所为也。辄欲仿而行之。然往往暂行而辄废。未见其利而先受其弊者。徒知法为朱子之法。不自量其人非朱子之人。则亦青苗之法而已。奉行其法。非一手足之为烈。有监官。有乡官。有社首。有保正保副。有队长保头。有人吏斗子。朱子之始行于崇安也。任事之人。皆其门生故旧。学道君子也。今首事者之公正。即无媿于朱子。而分任其事者。非朱子门生故旧之比。则其法亦不可得而行也。且不独后人之效之者。未尝量度其人。即朱子之疏请下其法于路。亦未尝量度天下任事之人。不能尽如己。而分任其事者。不能尽如己之门生故旧也。则无怪乎其不能行。有治人无治法者。古今之通病。社仓初行息取十二。夏放而冬收。与荆公青苗之法无异。荆公治鄞。尝自行青苗之法矣。鄞之人至今尸祝之。荆公以其为身所尝试者。他日执政。遂欲施诸天下。亦犹朱子请行社仓于诸路。而不知奉行者之不能尽如荆公也。是故奉行而得其人。则青苗亦社仓矣。奉行而非其人。则社仓即青苗矣。且青苗之法。后人畏其名而不敢行。社仓之法。后人慕其名而亦不能行。非独利之所在。任事者难其人。即民亦不能尽如吾意也。苏子由论青苗之弊。谓钱入民手。虽贫民不免妄用。及其收也。虽富民不免后期。如是而敲扑之事烦矣。今社仓开报支米。漏落增添。必送县断罪。其收米也。如有走失。必保人均赔。是亦不能已于敲扑。其与青苗有以异乎。朱子为金华社仓记曰。世俗所以病乎此者。不过以王氏青苗为说耳。以余观于前贤之论。而以今日之事验之。则青苗者。其立法之本意。固未为不善也。但其给之也以金而不以谷。其处之也以县而不以乡。其职之也以官吏而不以乡人士君子。其行之也以聚敛疾亟之意。而不以惨怛忠厚之心。是以王氏能以行于一邑。而不能以行于天下云云。斯言也。以余平心观之。则亦未见其为必然也。凡事欲其有举而无废。非主之以官不可。凡官民相出纳。则金易而谷难。惟给之以金。故可以于县而不必于乡。惟不在于乡。故止可给金而不能以谷。至于社仓之法。漏落增添。必送县断罪。其有走失。必保人均赔。则亦不能终用乡人士君子。而必归之官吏。其送官必断罪。走失必追赔也。则虽能全用惨怛忠厚之心。而究亦归于亟疾。推求利害始终之故。未见为此得而彼失也。虽然。金可以济民用。而不可以救民饥。则必以积谷为主。以积谷为主。则必兼用常平之法。余[已](己)丑礼闱试策尝备言之。又尝为家居二仓条约。颇可施行。然非得任事之人。亦不能如志。要归于有治人无治法之二言而已矣。

临川侍郎集中。多袒荆公。此文亦然。前言金易而谷难。后又言必以积谷为主。则已不能自持其说矣。且社仓始借官谷六百石。故暂取二分之息。及尽还仓谷之后。则永不取息。止收耗米二升。乌得与青苗并论乎。至于无治法之中。而必求可久之法。则莫如黄东发之常平田矣。金不如谷之便。谷不如田之可久。但创始益难。惟难兴故亦难废耳。如第以易言。则谷且不如金矣。

  社仓约记 
毕振姬

康熙十一年。曲沃卫公条复社仓数事。寻颁其议于天下。吾晋大吏檄府州县行之。府州县捧檄难之。吾邑白侯。劝课富室。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