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责。今执事每年较发。较其腹贮之实乎。抑较其外具之形乎。较其实而实未可尽信无爽也。闻铁斛虽贮郡库。而司事者别有其人。恒以盐醋沃其里。瞬刻铁绣磊积。各省粮道较斛时。司此者视意谊之厚薄。酌为炽烧劀刷之等差。而制其铁绣去之有无多寡。所为实者如此。其运兑不至阙少者。以此斛岁经烧刷。不免如泰山之溜。且各省收漕。不尽平概故也。至核其形。阅各属旧斛。或高或卑。或脆或坚。是悉经漕政衙门较发。而形制已不画一若此。惟阔口狭底宽边。则无弗同焉者。兹小口斛。方者仍方。未尝规方而为圆也。实固合。形亦大同。执事昨较山阳桃沭小口斛。曾有圭撮之增损乎哉。更制之说。可以息矣。兹扬州守杨继桩传执事语云。小口斛诚便民。但恐以更制滋口实。此必殃民之府州县诡为此说。以溷清听。愿勿代为过虑。此厘弊也。并未更制也。  圣明在上。新不敢为畏首畏尾之行矣。琐琐累牍。伏望照察。

  请通融停征之法疏 
李绂

臣窃查直隶去岁偶因被水歉收。  皇上大沛恩膏。蠲赈并行 。粜借兼施。又  特降谕旨。将新旧钱粮。一停征。既遂民生。又纾民力。闾阎百万。鼓舞欢欣。尽力南亩。甘雨应时。夏间三麦丰收。为数十年所未有。目下秋稼登场。丰收之盛。与二麦相等。此皆我  皇上敬  天勤民。故休嘉毕集。天人交应。至于如此之盛也。但停征一法。臣再四筹划。似当稍微变通者。凡小民之愚未能远虑。当丰裕之时。虽无益之费不免妄用。及其艰窘。虽维正之供不免后时。今二稼丰收。而钱粮停征。恐有于昏丧食用之间。以当用而或过用者。即烧香赛神之陋。以不当用而妄用者。迨至明年丰歉未定。而一岁并征二岁之粮。其果丰也。犹恐不足。其或歉也。断不能支。臣请于九月为始。许令州县。开柜征粮。听民之便自行输纳。其州县官吏止许出示劝输。不许行一票出一差。于  皇上停征之恩毫无所碍。而良民之踊跃急公者。得以先完本年之粮。不至耗有用为无用。以免明年新旧二粮并征之累。似于公私均为有益。此臣一得之愚。可否采择。伏乞  敕部议覆施行。

  病起与蓟门当事书 
顾炎武

天生豪杰。必有所任。如人主于其臣。授之官而与以职。今日者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故一病垂危。神思不乱。使遂溘焉长逝。而于此任已不可谓无尺寸之功。今既得生。是天以为稍能任事。而不遽放归者也。又敢怠于其职乎。今有一言而可以活千百万人之命。而尤莫切于秦陇者。苟能行之。则阴德万万于于公矣。请举秦民之夏麦秋米及豆草。一切征其本色。贮之官仓。至来年青黄不接之时而卖之。则司农之金固在也。而民间省倍蓰之出。且一岁计之不足。十岁计之有余。始行之于秦中。继可推之天下。然谓秦人尤急者何也。目见凤翔之民举债于权要。每银一两偿米四石。此尚能支持岁月乎。捐不可得之虚。计犹将为之。而况一转移之间。无亏于国课乎。然恐不能行也。易曰牵羊悔亡。闻言不信。至于势穷理极。河决鱼烂之后。虽欲征其本色。而有不可得者矣。救民水火。莫先于此。病中已笔之于书。而未告诸在位。比读国史。正统中尝遣右通政李畛等。官粜米得银若干万。则昔人有行之者矣。特建此说。以待高明者筹之。

 
卷三十户政五赋役二

  配丁田法辨 
董以宁

田有定者也。而丁无定者也。古者计口受田。大约田多于丁。而有莱有易。至后世生齿日盛。而丁率多于田。总不能各配以一顷也明矣。明邱文庄浚。患民贫富不均。议以丁配田。使丁占一顷。即以定差。且欲一年为限。论者以为良法。惜其不行。而愚则非之。夫田而既不能授之于官。则凡丁多田少者。非不欲买也。必其欲买而不能者也。而一年之间。欲令买足其数得乎。至丁少田多者。许卖而不许增是[已](己)。但彼固连阡累陌。而丁多者又或苦于贫寠。不能各出其赀以易之。但可禁之勿增。其可夺之使减乎。即曰田多者。以二顷视一丁。出钱雇役。田少者。以二丁视一顷。出力当差。亦具通变之法。然必使丁少者所余之田。与田少者所余之丁。合一县计之。适如其数。而后可行也。不则难配也。若随其多寡以配。不必尽出于一顷乎。以有定之田。配以无定之丁。是一户增丁。即将一县所配之田数。每岁必为一易。而后常均也。不则仍非配也。不可行也。况行之数岁。版籍相淆。推排无术。田少丁多者。势必隐匿其丁。而不肯出自有之身。以代劳于甲户矣。而田多丁少者。又乐得伪增其数。以窃保未鬻之田。而徐待之子孙。纵役均而天下之为贫为富。终未常均也。亦视田起役。视丁起徭。而毋配焉可矣。欲民之富者速贫。管商勿忍。欲民之贫者忽富。尧舜不能。恐文庄复起。亦难置辨也。

  江北均丁说 
盛枫

经国之大计曰财赋。财赋之所出曰江淮。江淮之所以甲于天下者。士沃饶而人能尽地利也。人知尽地利之职在于农夫。而不知通催科之法在于富民。故天下之富民阴受其利。而阳辞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