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非由外铄。于是言仁义礼智者乃知所从焉。心体性德。既已自修。天地万物。何以并治。必措之政事而后达。昔者尧舜治天下。风之则动。教之则率。不赏而劝。不刑而革。后世风之而多顽。教之而多犯。赏之罚之而不以为惩劝。于是为政者又罔知所措矣。孟子则告之曰。尧舜之治无他。耕耨是也。桑蚕是也。鸡豚狗彘是也。百姓既足。不思犯乱。而后风教可施。赏罚可行。于是求治者乃知所从焉。故夫但明[己](已)性。无救于世。可为学人。不可为大人。可为一职官。不可为天下官。昔者天地初辟。有道无德。有治无政。清静渊默。各养其身。黄帝谷神之书。老聃称述。传为道宗。迨尧舜生人日众。情欲日开。不能与鸟兽杂处。黄帝所治。不复可治。政教乃起。学问乃备。使五谷为食。五行为用。五教为序。五兵为。心原身矩以溉生匡俗。至于释氏。则又大别。断绝尘缘。深抉本真。知生死流转之故。立不生不灭之本。老养生。释明死。儒治世。三者各异。不可相通。合之者诬。校是非者愚。释出天地外。老出人外。众不能出天地外。不能出人外。一治一乱。非老释所能理。是以乾坤筦钥专归于儒。故仲尼子舆。言道德必乃事业。皇皇救民。辀转乱国。日不宁息。身既不用。着言为后世禾丝种。释惟明死。故求真心实性。以天地山河为泡影。老惟养生。故求归根复命。以万物百姓为刍狗。儒惟治世。故仁育义安礼顺智。周天地山河万物百姓。即所成性离之无以尽性。世儒尝空释而私老。究其所为。吾见其空。未见其实。吾见其私。未见其公。学能尽性。四通六格。备在一身。如酌水于井。取火于石。井无尽水。石无尽火。世不用我。如不酌不取。而井之无尽水者自若。石之无尽火者自若。夫井之通水广。故其济亦广。石之藏火广。故其用亦广。今之言性者。知其精不知其广。知其广不能致其广。守耳目锢智虑。外勋利。怵变异。守[己](已)以没不如成一才。专一艺。犹有益于治。破其隘识。乃见性功。

  中庸论 
张尔岐

中庸之见尊于天下也久矣。而小人每窃其说以便其私。宋儒已力明之。至近日而复晦者何也。盖以言中庸而不指名其物。人得本所见以为说。摹求形似。以妄意一当。故高之则以为浑渺幽元之事。卑卑者则以为义理损其半。情嗜亦损其半。此中庸耳。迁此之所是。避彼之所非。此中庸耳。众所可可之。众所然然之。此中庸耳。从前之说。既不可致诘。从后之说。又为游移熟便猥近之称。而人之自寄于中庸者。于是乎众矣。此无他。不明中庸之所指者何事。既无所持以绳其是非。故人得自美其名以各慰其不肖如此也。愚尝读其书而思之。其要至者两言耳。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夫喜怒哀乐。一日之间屡迁矣。自天子至于庶人。苟非圣贤。必不能遽中节也。圣人必知人之不能遽中节。又必不肯听其不中节而无以节之。节之则有其物矣。不然则喜者乐者何以适得吾仁。哀者怒者何以适得吾义。何所藏以为智。何所决以为勇。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伦。祭祀丧葬禅代征诛之故。百司执事典章仪物之数。饮食言语揖让登降之节。何以明得失。生变化。富贵者何所禀以为功。贫贱忧患者何所恃以自强。四时鬼神之所幽。山川百物之所明。天地之所统。纲纪之所维。帝王之所公以为制作。匹夫之所私以为学问。士君子之所循以为出处进退。则又何物以善其会通。吾知必礼也。由礼而后可以中节。中节而后可以为中庸。则中庸云者赞礼之极辞也。中庸一书。礼之统论约束也。夫礼抑人之盛气。抗人之懦情。以就于中。天下之人。质之所不便。皆不能安。不安恐遂为道裂。指礼之物。而赞以坦易之辞。以究其说于至深至大至尽之地。所以坚守礼者之心而统之一途也。故其言始之天命以着从来。曰斯礼也。命与性先之矣。不然不汝强也。极之伦彝典则以表大业。曰斯礼也。帝王之所考。名教之所责。无之或二也。要之诚明以立本事。曰斯礼也。非明无以通微。非诚无以正隐。非所以为外也。于是使愚不肖者知所跂。而贤智者亦厌其意而不敢求多焉。此中庸之书。所以继六经而鞭其后也。使其漫无所指。悬一至美之称。在事实之外。听人之所拟。岂圣贤著书道善禁奸之本意乎。难之者曰礼者道之文也。子举中庸。蔽之于礼。圣人之道。无以加于礼乎。曰礼者道之所会也。虽有仁圣。不得礼无以加于人。则礼者道之所待以征事者也。故其说不可殚。圣人之所是。皆礼同类也。圣人之所非。皆礼反对也。易之失得。书之治乱。诗之贞淫。春秋之诛赏。皆是物矣。尽六经之说。而后可以究礼之说。而后可以究中庸之说。中庸者。礼之统论约说。非其详者也。而孔子之告颜渊曰克[己](已)复礼为仁。仁不得礼无以为行。并无以为存也。礼之所统。不既全矣乎。吾故断以中庸为必有所指。而其所指。断乎其为礼而非他也。汉儒取以记礼。为得解矣。世方乐中庸之便其私。其疑吾说也必甚。乌知吾之说固古人之说耶。

  准孟上 
汪缙

有两说于此。其一说公说也。其一说私说也。二说者两相持。且孰屈。曰私说必屈。然而屈其说未屈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