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如陆陇其之知嘉定。每两止收耗羡银四分。并不馈送节礼。上司亦或容之者。以通省所馈节礼。尽足敷用。是清如陆陇其。亦未闻全去耗羡也。其贪得无厌。横征箕敛者。时干纠察。自节礼之说行。而操守多不可问。其势然也。议者以康熙年间无耗羡。非无耗羡也。特自官取之。官主之不入于司农之会计。无耗羡之名耳。   世宗宪皇帝御极之初。见吏治日就侈靡。侵牟之习。骤难扫除。爰是  宸衷独断。通计外吏大小员数。酌定养廉。而以所入耗羡按季支领。当时初定耗羡。视从前听州县自征之数。有减无增。奉行以来。吏治肃清。民亦安业。特以有征报支收之令典。不知者或以为加赋。其实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乃古今之通义。非唐之耗羡立赏格以致之使归诸左藏比也。  皇上即位以来。蠲租税。免浮粮。以纾民力。兴水利。捍海患。以奠民居。又加京官之俸。周兵弁之穷。天下臣民无一不涵濡沾被。而犹以耗羡一事。为当今之切务。谋及多士。询及盈廷。实有以洞烛夫取民之制。必如何而尽合于古。百官之费用。必如何而后使之宽裕。度支之出入。必如何而后可以常盈而不绌。斯三者势若相歧。而理归一致。偏于一必致绌其二。偏于为民者则曰耗羡宜裁。此迂儒之见。不知自雍正年间至今农民安业者。其盈宁大胜于前。以耗羡所入。散之民间。不见其增。而日出正项以养廉。则国用易绌。国用稍绌。必致仍复耗羡以养廉。不几多此一举乎。此耗羡之未便轻议裁也。其偏于官者则谓宜仍照康熙年间听其自取。必至私相馈遗。导欲长贪。不可止抑。以   世宗宪皇帝十余载之勤劳。  皇上之继志述事。躬行节俭。整饬多方。而始得此吏治澄清之一日。岂可轻易纷更。且  皇上试饬各省督抚。细查今之耗羡。可有浮于康熙年间之耗羡者乎。如其有之。自应议裁。然闻之康熙年间之耗羡。州县私征。往往乡愚多输。而缙绅胥吏豪强。听其自便。则今之一体输纳。至为公道。浮言亦何足计乎。臣请就现在之情形稍为变通。凡耗羡所入。仍归藩库。各官养廉。及各州县公项银两。照旧支给外。查康熙年间公用之款。有应动正项者。有地方官捐赔者。捐赔之款。自雍正二年各官分给养廉后。既无余力可以捐赔。俱于耗羡内支应。臣思续添之公用。名色不能画一。多寡亦有不同。应令直省督抚查明。酌量某件应动正项。某件应入公用。银两支给。分别报销。计每省约拨正项一二千两三四千两不等。为费无多。于经制似属妥协。再各省州县。自酌定养廉之后。荣悴不能画一。

即一府之中。有尽足支应者。有左支右绌。称贷无门者。令督抚于通省中确查此等州县。不论事繁事简。每处酌添一二百两。俾得稍宽裕。其耗羡有余之省分。办理足用外。尚有所余。贮藩库。倘遇蠲免正项之处。耗羡无着。即将所余银两添补。仍严饬州县。勿得耗外加耗。以致累民。则既无加赋之名。并无全用耗羡办公之事。而州县各有赢余。益知鼓励矣。至于施从其厚。敛从其薄。古之制也。罢羡余一事。岂有宋太祖能行之。以我  皇上之至仁大知。事事法古。而未见及于此者。同一薄敛之事。行于三代封建之时易。行于一统之朝难。行于开创之日易。行于承平既久之时难。以今日幅员之广。生齿之众。供亿之繁。有数倍于前代者。趁此仓庾充裕。民安物阜之时。内而公卿大夫。外而督抚大吏。仰体  皇上宵旰勤劳之盛心。悉心调剂。使养廉之入。不为素餐。为上为德。为下为民。将见明作自能有功。惇大自然成裕。天休滋至。岁书大有。户庆丰亨。则帑藏自益长盈。然后以三十年之通制国用。或量拨公用。以资养廉。便可量减耗羡。以纾民力。臣固知  圣恩宽大。不必廷臣建白。如张全操其人者。而德音自下也。夫亦少俟焉可矣。

  户部平余案略豫乘识小录 
朱云锦

按凡有解部钱粮。每千两随解余平银二十五两。饭银七两。俱于耗羡内动支起解。至雍正八年。奉  旨减去一半。每千两止随解减半余平银十二两五钱。饭银七两。雍正十二年。复奉准部咨。凡有解部钱粮。将减半余平并饭食。照例动支起解。其协拨外省兵饷。及本省倾销银两。亦自十二年为始。将余平饭食银两。在于耗羡项内照数扣贮。年底分晰造报。酌量提解等因。每年按照通省正项银一两。扣余平银六厘二毫五丝。递年扣贮司库。至乾隆三年。复奉  上谕。平余即系耗羡。并非别有加征。解交部库。与存贮藩库。均为国家公事之需。从乾隆三年为始。将减半平余银两。一概停其解部。即存贮本省司库。遇有荒歉。及裨益民生之务。确应赈恤办理者。即将此项奏明动用。钦此。每年于耗羡内扣贮减半余平银两。遵奉在案。嗣于嘉庆五年。大学士庆具奏。请  旨饬交户部。通行各省。将减半余平是否归入耗羡。及有无存贮之处。查明咨部核办等因。经部查明。仍遵前例办理在案。

  请清厘盐谷弊耗疏雍正二年 
广西巡抚李绂

臣查广西地僻民。向来从无亏空。自捐纳开而银粮耗于谷。自盐政坏而钱粮复耗于盐。今日合盐谷与银混而为一。而亏空愈不可稽矣。从前捐谷。每石收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