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费。一切可省。省数年。而财之积当以数百万计。省数十年。当以数千万计。省数百年。当以数万万计。所谓捐小费。节大费。不聚财而用无不足者也。故曰。欲理财者。当自河始。

  请开海禁疏 
慕天颜

查得户部疏称。需用钱粮甚多。今内外诸臣。有将米豆草束等项价值。题请加增者。有称百姓困苦。题请蠲缓者。有称百姓困苦。条奏赈救者。今江南等处灾荒。又见告矣。倘概议不准。恐民生不遂。有负  皇上爱养斯民之至意。若竟从所请。则钱粮愈少。军需不足。岂得不预行筹划。在外督抚。身任地方。知之必悉。如何使百姓不致困苦。以足 国用。有益兵饷之处。俱行陈奏等因具题。奉  旨九卿詹事科道会同确议具奏。钦此。臣查生财之道。必致其源。而理财之法。当从其大。目前兴师征讨。四出靡宁。虽蜀道渐开。楚江咸顺。而貔貅之众。布星陈。资饷甚殷。所在告急。议节省则事款通裁。几于节无可节矣。议捐输则事例多案。几于捐无可捐矣。然而军马之供亿。每患不敷。度支之经营。尚苦莫措者。良由讲求之术。徒循其末。而未深探其本也。自庸调之制废。而民力之输纳。无复本色之供。自两税之法行。而 国用之征求。惟以金钱为急。上下相寻。惟乏金之是患也久矣。然银两之所由生。其途二焉。一则矿砾之银也。一则番舶之银也。自开采既停。而坑冶不当复问矣。自迁海既严。而片帆不许出洋矣。生银之两途并绝。则今直省之所流转者。止有现在之银两。凡官司所支计。商贾所贸市。人民所恃以变通。总不出此。而且消耗者去其一。堙没者去其一。埋藏制造者又去其一。银日用而日亏。别无补益之路。用既亏而愈急。终无生息之期。如是求财之裕。求用之舒。何异塞水之源而望其流之溢也。岂惟舒裕为难。而匮诎之忧。日甚一日。将有不可胜言者矣。由今天下之势。即使岁岁顺成。在在丰稔。犹苦于谷贱伤农。点金无术。何况流亡迭见。灾歉频仍。于此思穷变通久之道。不必求之天降地出。惟一破目前之成例。曰。开海禁而已矣。矿砾之开。事繁而难成。工费而不可必。所取有限。所伤必多。其事未可骤论也。惟番舶之往来。以吾岁出之货。而易其岁入之财。岁有所出。则于我毫无所损。而殖产交易。愈足以鼓艺业之勤。岁有所入。则在我日见其赢。而货贿会通。立可以祛贫寡之患。银两既以充溢。课饷赖为转输。数年之间。富强可以坐致。较之株守故局。议节议捐。其得失轻重。有不啻径庭者矣。然而议此者必谓海氛未靖。方事剿除。若一通洋。势多扞格。则更请衡今昔事势而言之。按故明海岛诸国。并许朝贡。惟以倭彝犷悍。绝不使通。然而市舶之往来。于彼不废。故有舶商匿货之禁。原以专计泛海之船。行之累朝。深得其利。其后虽有倭患。原非兆于商舶也。再以 本朝而言。闽海之余孽未殄。而荷兰琉球等国之贡仍至也。粤地之风帆接闽。而暹罗红毛等国之贡自若也。贡船本外彝所来。犹且无碍。商舶由内地所出。翻谓可虞。又事理之必不然者矣。犹记顺治六七年间。彼时禁令未设。见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自一禁海之后。而此等银钱。绝迹不见一文。即此而言。是塞财源之明验也。可知未禁之日。岁进若干之银。既禁之后。岁减若干之利。揆此二十年来。所坐弃之金钱。不可以亿万计。真重可惜也。今则盛京直隶出东之海船。固听其行矣。海洲云台之弃地。亦许复业矣。香山岙门之陆路。再准贸贩矣。凡此  庙谟之筹略。岂非见于海利之原可通融。而故弛其禁耶。今所请之开禁。亦即此意扩推之而已。惟是出海之途。各省有一定之口。税赋之入。各口有一定之规。诚画一其口岸之处。籍算其人船之数。严稽其违禁之货。察惩其犯令之奸。而督率巡防。并资文武。统之以兼辖。责之以专汛。弹压之以道官。总理之以郡佐。一切给票稽查抽分报纳诸例。皆俟定议之日。可逐一妥酌举行也。总之此事诚关重大。今之言者明知此禁之当开。乃瞻顾而不敢轻言。即言矣。议者亦明知此言之可行。又因循不敢决断。则财终从何裕。而用终从何出乎。兹因需饷浩繁。民生困苦。上  庙堂之忧。更烦院虑之切。再三筹计。展转思维。以为微利轻财。未足以补救今日。必当致财之源。生财之大。舍此开禁一法。更无良图。抑臣更有请者。江南弃沙。虽已复业过半。尚有界外未复之洲。实则在大江口内。而不在外洋。迁民失业。更为可悯。今若开禁。并可勘令复归故土。垦种补课。又系生财之一端。而海舶通商。所资在天下之大。百世之远。宁仅江南一隅足饷一时已哉。

  禁用洋货议异之文集 
管同

天下之财统此数。今上不在国。下不在民。此县贫而彼州不闻其富。若是者何与。曰。生齿日繁。淫侈愈甚。积于官吏。而兼并于大商。此国与民所以并困也。虽然。是固然矣。而犹有未尽。今乡有人焉。其家资累数百万。率其家人妇子。甘食褕衣。经数十年不可尽。既而邻又有人焉。作为奇巧之物。以诳耀乎吾。吾子弟爱其物。因日以财易之。迨其久。则吾之家徒得乎物之奇巧无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