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矣。一黄河水势东西莫定。河滩地亩。坍涨靡常。每有昨本为河。而忽焉填淤。亦有今方耕种。而水至成河。不可为闾阎之恒产。即不能充州县之正供。臣自山西永济县渡河。至陕西潼关县。闻濒河地方。向因蒲朝争界。遣员踏看。不论地形高下。一总升科。今二省并水。小民完纳不前。每多赔累。徒有增额之名。未获升科之实。伏乞  敕下山陕督抚。逐一勘明。其实在高地。不虞淹没者。照旧升科。若低洼之区。请将所增粮额。永行豁免。庶民劝于垦而无后累矣。一臣见今之议钱法者。皆曰铜少。臣愚以为铜少之故。由于下洋太多。而佥谓铜有藉于外洋。是大不然。臣考三代以来。钱之多莫过于汉。史言元狩前。都内钱贯朽而不可校。初元永光间。内钱四十万万。水衡钱二十五万万。少府钱十八万万。王侯将相氓庶之家。富至巨万千万。或数百万。皆钱也。大司农及民间日用之钱。尚不在此数中。钱之多有如此。而又用铜以作兵器。以造器皿。终不患于乏铜。盖其时海洋未通。以中国之铜。止供中国之用故也。东汉而下。海邦渐至。中国之铜始少。臣闻长老言。  圣祖仁皇帝初未开洋禁。民间铜器颇多。盗销私铸。间亦有之。然未以乏铜为虑。自洋禁开而铜始患少矣。臣顷在四川。有语臣者云。四川云南之铜。每百觔辄有银数两。中国之水。不能出铜中之银。惟外洋能出之。奸民每将红铜卖与洋船。俟银既净。然后复入中国。谓之条铜。推之他省所出。亦当如是。是今日洋中之铜。名产于洋。而实即自中国者。铜之所以日少。质之所以日低。职此之由。臣请  敕下沿海督抚。严谕诸州县。洋船入境。敢以红铜私与洋船买卖者。照硝磺私盐之律。从重治罪。则红铜不得下洋。鼓铸自无少铜之患矣。一臣查旧例。 朝廷每有  恩诏。凡斩绞人犯。罪非常赦不原者。概行宽免。其军流人犯。未至配所。亦邀  恩释放。惟已在配所。自顺治八年八月  恩诏后。未有赦宥之条。

臣近经数省。见军流人犯。或只身远徙。骨肉久离。或妻子同行。老年鳏独。茕茕异地。实可哀矜。臣窃思军流之与斩绞。其罪轻重悬殊。重者邀  恩悉赦。轻者乃有赦与不赦之别。军流中情罪亦各不同。有强盗免死发遣者。有命案人犯减等发配者。有缘杂犯比例遣谪者。若命盗二案之正犯。中途遇赦。得回原籍。而比例之杂犯。反长系他乡。于情更觉可悯。臣请  敕下直省督抚。详查所属之军流人犯。共有若干。除在配所已经入籍。不愿还乡。听其自便外。其余酌其罪之轻重。详其年之远近。具奏请  旨加以殊恩。量从赦宥。则小民咸沐下车之仁矣。一臣见外官自州县而下。有云贵川广之人。仕于直隶山西。亦或江浙福广之人。仕于川陕。其路途相去。远或万余里。近亦在五六千里之外。舟车之费。跋涉之艰。所不待言。而且任之初。语言未晓。风土未谙。又或凭限稽迟。旷官不免。更有父母在堂。孑身远宦。晨昏既旷。音信罕通。甚之佐杂微员。离乡太远。顶名替职。诸弊丛生。臣伏见唐时掌选官。各就注其地之宜为令佐者。宋时知县诠选。虽甚远无过三十驿。三十驿者。九百里也。今请略仿其意。外官自府及直隶州以上。除授不计远近。属府之州县。离家远者不得过二千里。佐杂等官照教谕训导例。就在本省铨补。定以八百里或五百里之限。则地便其人。人便其地。吏治民生均为有益矣。

  荅曾君有书 
魏禧

迭承教以兵学及治学书。欲使禧得献其愚见。念足下意。更取二篇点次。而鄙意偶有触发。遂出异同欲相正。非敢谓不然也。然足下高明好学。当无取雷同之誉。兵为治学之一。于天下事最为难能。不可以轻谈。中兵者人情而已。又谓法者皆情变之极致。二言者可谓广大精微矣。特以文好断续格。前后欲相为工。遂令其指不畅。禧窃以谓明理而适于用者。古今文章所由作之本。然言之不文。行之不远。是以有文而天下之理与事。有不可以尽言者。是以有含蓄之指。有难于直言者。是以有参差断续变化之法。则皆其后起者也。辟之于水。浸灌万物。通利舟楫。此水之本也。而江河之行。曲折洄洑波澜漪瀔激泻。此水之后起。而势有不得不然者。水不恃此以为贵。兵法万变。不可穷诘。人情二语。则已得其要领。奈何不使一畅其指乎。天下之法贵于一定。然天下实无一定之法。古之立法者。因天下之不定而生其一定。后之用法者。因古人之一定而生其不定。匪独兵为然也。至于治学。则天下事无一不在其中。非有圣作明述之智。文武将相之材。鲜有能兼总而条贯之者。禧尝欲集诸同学志当世之务者。各因所已知。而讨古论今以成其说。如平居留心官制。则使讨论古今之官。留心礼乐。则使讨论古今礼乐。人任一曹。或数曹。既各成书。然后合并贯穿。其利。杜其弊。而尤必使众法杂陈之中。首尾不相扞格。一代之治。条分缕析。刚柔文质。各异其宜。然必有一代制作之大意。其纤悉毕到处。与其大意必相通属。一法虽善不能独行。必与他法为表里。辟之作室。欂栌斗桷栋梁。必大小相扶持。一室之规模成。而后一榱一桷。始有所附。故原其始。非一人独见所能办。要其终。又非众人之各见所可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