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格喀巴布山。其南曰郎干喀巴布山。其西曰玛布加喀巴布山。其东曰达穆楚克喀巴布山。诺莫浑乌巴什山在前藏城北。其北曰巴萨通拉木山。朗布山在后藏西北。西藏大臣所属达木蒙古八旗。在前藏北。又所属纳克书等土司三十九族。皆在前藏东北。与西宁大臣所属玉树等土司接。西藏东至四川雅州府云南丽江府界。东北至青海界。西北踰大戈壁至伊犁界。南至怒夷哲孟雄部落廓尔喀界。西至巴达克山痕都斯坦界。

 云南诸江皆发源藏内故附此以溯滇水之上游识边域之形势云

  修浚滇省海口六河疏 
鄂尔泰

窃以云南省会。向称山富水饶。而耕于山者不富。滨于水者不饶。则以水利之未讲。或讲之而未尽其致。斯不能受山水之利。而徒以增其害也。故筹水利莫急于滇。而筹滇之水利。莫急于滇池之海口。其上流为昆明呈贡晋宁昆阳四州县。下流为安宁富民二州县。一水所经。为六州县所系。疏通则均受其利。壅遏则均受其害。故于滇最急。滇池之源。来于城北之盘龙江。经城之东而流于南。会呈贡晋宁之水。潴而为池。折而西流。至昆阳州界。复北折而倒流。由石龙坝。至于安宁富民之北。而入于金沙江。此滇池之形势也。滇池即昆明池。土人名之为海。海之大。周围三百余里。环海之田。资以灌溉。号为膏腴者。无虑数百万顷。每五六月雨水暴涨。海不能容。所恃以宣泄者唯海口一河。而两岸山诸箐沙口齐下。冲入海中。填塞壅淤。宣泄不及。则沿海田禾。半遭淹没。明宏治时。巡抚陈金开渠浚沙。筑坝凿石。民困以苏。自此遂有岁修大修之例。而不知海口之内有牛舌滩州二处梗塞其中。致海口内外不能通畅。万历初复兴修作。亦只于牛舌洲之左。豹子山之下。竭力疏浚。其根未清。故其患未息。至今岁修岁壅。殊非长策。臣勘得海口一河。南北两面皆山。俱有箐水入河。每雨水暴涨。沙石冲积。而受水处河身平衍。易于壅淤。如北有白塔。每疏浚于农隙之时。旋壅塞于雨水之后。不挖则淹没堪虞。开挖则人工徒费。沿海人民。时遭水患。皆甚苦之。行至平定哨一闸。系云龙箐水归河之道。正值水陡流急之处。相度形势。咨询舆情。咸称闸南宜开子河一道。引普安清水新村等闸诸水。同至平定哨闸入河。则泥沙石子不能停住。一劳可以永逸。复行至海口。驾船循视。见有旧埂一条。沉埋横塞其中。埂外龙王庙。前有牛舌滩。又侧而下有牛舌洲。俱阻拦出水。不能直泄。询诸土人。此从前筑埂以浚海口之遗基也。其一滩一洲。自古所有。原未议修。随于大海近崖处用竹竿试探。水深八九尺。出海口外。于龙王庙左海门村。仅深二尺五寸。牛舌洲则止深九寸。皆因三重壅塞。不能畅达。以阻海口出水之咽喉。因应将此一滩一洲并前一埂。尽行挖去。则海口疏通。沿海田地。自无淹没之虞。臣复博访确查。即分委昆明呈贡晋宁昆阳等四州县。照议督修。于雍正七八两年农隙之时兴工。所有海口河道壅淤处所。悉已疏浚宽深。涸出膏腴田亩甚广。此在省河道之大宗也。至于四境之内。河道甚多。条分派别。各有源流。而其最大者莫如盘龙江。其次如金棱河。又次及银棱河。其次如宝象河。其次如海源河。其次如马料河。又次如明通河。又马溺白沙二河。以上各河。共估银一万八百七十余两。已于查出各项田地变价银内动用。令及时办料兴工。另疏题明外。臣查海口六河各支河。皆足以资灌溉而备蓄泄。独因淤塞日久。开浚少难。以致水不注海。田仅通沟。高地惟望雷鸣。下区则忧雨积。此稻粮丰歉之故。实人民苦乐所关。如果山润以水。水艮以山。俾彼此相资。互得其用。则旱潦可为转移。荒瘠早施补救。人力既尽。天必垂怜。此臣之所以由近及远。历日积年。务期通行成效。勿敢怠忽。忽敢遗忘者也。惟是既兴工作。宜定章程。庶可以经久而不致废坠。查云南府原有水利同知。昆明海六河以及各支河。巡查浚修。是其职分。应请铸给关防。重其考成。其昆阳州为昆明下游。距省百里。同知难以兼顾。请于昆阳州添设水利州同一员。驻札海口。至于通省各府州县。皆有水利。原无专员。诿卸因循。托辞借口。若将同知通判州同州判经历吏目县丞典史等官。加以水利职衔。凡境内河道沟渠。责令专理。除仍令各该府查勘验报。各该道考察详明。听督抚二臣核酌劝惩。则二三年间将通省水利。有兴无废。而克济民生矣。抑臣更有请者。昆明之六河。昆阳之海口。及临安之三河。所关尤巨。岁修银两。不可不酌定。惟盐道衙门。岁有合称银两。请拨作岁修之用。似于水利民生。大有裨益。

  兴修滇省水利疏 
鄂尔泰

窃惟地方水利。为第一要务。攸系民生 国计。故无论湖海江河。以及沟渠川浍。或因势疏导。或尽力开通。大有大利。小有小利。皆未可畏难措费。况云南跬步皆山。田少地多。忧旱喜潦。且无积蓄。不通舟车。设一遇愆阳。即顿成荒岁。从前市米一石。有价值十两十五两之年。是以臣自任以后。即详饬通查。博采舆论。合省绘图。迄今六载。虽亦次第举行。然兴修已竣。而获水之利行仅半。已修未竣。已竣未妥。应修未修委勘未确者居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