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浩阔。顺流直注。中间郡县两岸。俱平衍下湿。水易漫流。当江陵公安石首监利华容间。自西而北而东而南。势多纡回。至岳阳。自西南复转东北。迸流而下。故决害多在荆州夹江南北诸县。县各沿岸为堤。南岸自松滋至城陵。矶堤凡长亘六百余里。北岸自当阳至茅埠堤。凡长亘七百余里。咫尺不坚。千里为壑。且决口四通。湖泊盗贼窜伏其间。江陵之龙湾市。监利之分监所。公安石首澧州安乡之四水口。嘉鱼之簰洲东江脑。俱为盗贼薮。以堤防不修。则津渡散漫。盗可四出故也。自元大德间。决公安竹林港。又决石首陈瓮港。守土官每议筑堤。竟无成绩。始为开穴口之计。按江陵旧有九穴十三口。其所可开者。惟郝穴赤剥杨林采穴调弦小岳六处。余皆湮塞。迨明初。六穴复湮其五。故堤防不时泛决。然未甚也。惟嘉靖三十九年决后。殆无虚岁。而荆岳之间。几为巨泽矣。

论汉江堤防曰。按禹贡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过三澨。至于大别。南入于江。今考汉江图。西自汉中流至汉阳大别山。出汉口。与江水合。即汉水故道也。水多泥沙。自古迁徙不常。但均阳以上。山阜夹岸。江身甚狭。不能泛溢。襄樊以下。天门以上。原隰平旷。故多迁徙。潜沔之间。大半汇为湖潴。复合流至干镇驿中。分一由张池口出汉川。一由竹筒河出刘家隔。以故昔年安襄一带。虽迁徙而无大患者。由湖潴为之壑。三流为之泻也。明正德以来。潜沔湖潴。渐淤为平陆。上流日以壅滞。嘉靖初年。安陆石城故道。改洗沿江湾。二十六年决荆门沙洋镇。三十九年决红庙堤。四十五年决襄阳老龙堤。宜城故道。改徙鸨潼新河。而竹筒河复湮浅十余里。下流又日沮。故水患多在荆安陆潜沔间矣。

论开穴口曰。穴口所以分大江之流。必下流有所注之壑。中流有所经之道。然后上流可以分江澜而杀其势。楚有三大。水惟川江独据中流。故穴口在南者。以澧江为所经道。以洞庭为所注壑。在北者。以潜沔为所经道。以汉口为所泻也。故川江独有穴口。然古有九穴十三口。江水分流于穴口。穴口注流于湖潴。湖潴泄流于枝河。枝河泻入于江海。此古穴所以并开者势也。今日生齿渐盛。耕牧渐繁。湖潴渐平。枝河渐湮。穴口故道。皆为廛舍畎亩。他如章卜等穴故道。无复旧迹矣。此今穴口所以多塞者。亦势也。虎渡流注澧江。同入洞庭。江南之溪水俱注之。郝穴流出汉口。与大江复合。而江北之溪水俱注之。众水会合则流行不绝。注泻有河则水道不壅。此二穴所以独存也。穴口之枝流多湮。则江水之正流易泛。故荆南以开古穴口为上策。然郝穴筑塞。而议开旧口。必先将枝堤修筑就绪。然后开水门以受江流。方无东西泛溢之患。是穴口之有故道者。尚且开浚之难。况故道湮塞者乎。元大德间。曾开六穴。郝穴赤剥杨林采穴调弦小岳之故道并开矣。今祇存郝穴。而他皆不可识焉。此果人谋之略耶。抑地脉水势之靡常耶。此所以知开穴之难。抑亦势所不可行也。然荆南人犹幸有虎渡郝穴。可以分大江南北之势。但二穴枝河。中多淤塞者。使复湮如诸穴。则荆南水患。其能免哉。

  筹办湖北水利疏 
汪志伊

伏惟天下之大利莫如水。天下之大害亦莫如水。楚水之大者曰江曰汉。江水自四川岷山发源。至巴东县入楚境。历归州东湖宜都枝江松滋江陵监利沔阳汉阳等九州岛县。东出黄州境。汉水自陕西嶓冢发源。至郧县。入楚境。历均州光化谷城襄阳宜城锺祥荆门京山潜江天门沔阳汉川汉阳等十三州县。出汉口。与江水合。江水自松滋以上。汉水自锺祥以上。两岸皆山。素无水患。自松滋锺祥以下。地势平衍。土性松浮。军民田庐。非堤塍不能捍卫。非支河港汊不能宣泄。自乾隆五十三年。江水异常泛涨。荆州府属江陵县大江北岸万城堤。溃决二十二处。嘉庆七年。六节工七节工。又漫溃八十余丈。再嘉庆元年九年。监利县溃决狗头湾程公堤金库垸三口。先后水推沙压。以致江陵监利二县属。并潜江沔阳南乡支河港汊。多为泥塞。积水在田。无路可出。如盛盂。频年大雨时行。淹渍日甚。其大江南岸之松滋公安石首等县。亦因堤塍溃决。间有积涝。至若汉水。自乾隆五十六年后。天门沔阳汉川等邑堤垸。即屡有漫溃。又自嘉庆元年以至十一年。上游则锺祥县。下游则荆门州天门县沔阳州汉川县。皆连年漫溃。潜江县其所溃之口。自数十丈至数百丈不等。或直冲而被淹极重。或横溢而被淹次重。或倒漾而被淹稍轻。历前任督抚臣奏荷  圣恩。蠲赈兼施。而沙随水入。水缘沙停。港汊多淤。积水更易于浸溃。其汉阳应城云梦等县。地处下游。亦不免溢注漫溃之患。此江汉二水节年溃淹各州县堤塍田亩之原由也。臣饬据各该管府州并州县。确查筹办。陆续禀复。并将各士民先后连名呈词二百五十六件。查对情形。大略相同。核计荆门州被淹五十五垸。潜江县被淹二十七垸。天门县被淹一百十三垸。沔阳州被淹二百四十八垸。汉川县被淹一百二十垸。江陵县被淹一百六十五垸。监利县被淹一百九十二垸。总共九百二十垸。各垸大小不等。其最大者。周围二三十里。最小者周围三四里。其积水或深二三尺六七尺至丈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