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之诸说。则东湖实西湖蓄水之地。而上塘车戽之源。利益实属相侔。但自宋代以来。从无议及开浚者。臣等会勘湖址。仅存六百余亩。虽有湖形。竟同陆地。沿河尽为鱼荡田园。清理既难。工程复大。非一时可以并举之事。应俟西湖完工日。再为确议具奏。再查浙江省城。至江南吴江县接界。一带官塘运河。臣等会同亲勘。间有浅处。而德清县辖之大麻镇起。历石门县。至桐乡县辖之王溪镇。共四十里。更为淤浅。半月不雨。舟即难行。其支港亦多壅塞。此河不特商旅往来。抑且粮艘出入。兼之田亩赖以车戽。最关紧要。急应疏浚。以通运道。再浙省各属。水乡居多。民田所赖以灌溉。 国赋所赖以充裕者。全藉水道疏通。蓄泄有备。其现在一切支河港汊坝堰陡门等项。俱关水利。嗣后应着落地方官。亲身查勘。劝谕业主出赀。佃户出力。每年于冬成农隙。务必疏浚深通。修整坚固。以资次年春夏灌溉。以备不时旱涝。并责成粮储道。督率各该管知府。及水利厅。不时巡视查看。将每年农隙时修筑水利。于次年正二月。逐一告竣。该道府据实通报院司。委官勘验。如有怠惰偷安。荒废水利者。即将该管各官。以玩忽民事纠参处分。庶水利渐可兴复。以祈仰副  皇上勤恤民隐之至意。

  上塘河工议杭州府志 
陈芳生

仁和田土。有上下塘之分。而旱潦因之异焉。下塘苦潦。患在下游之不速。欲下流之速者。当合嘉湖苏松以为功。上塘之旱。患在堤防之不修。则仁和一邑之事也。上塘之所恃以为堤防者。东新关至长安一塘。塘自半山以下石脚坚固。不患坍损。自金家堰以上。渐见低狭。由李王塘而上。有傅家庄。有亭闸。有沈塘湾王家缺等处。纤路全无。淫潦之时。上水与下水相接。及至旱干。始见塘址而已。塘愈毁则河愈浅。河愈浅则蓄水益少。长夏之际。四五十日不雨。亦天道之常。以别地视之。似未可言旱。而上塘一车戽。河底即为龟拆。此上塘苦旱之情形。固不待乎杲旱也。故明万历时人犹有存者。常言自幼力田。三四十年间。曾未忧旱。而 本朝四十年来。河底成陆者已六见。顺治甲午一见。康熙自十年至二十年间凡五见。可见塘路之坏。至今益甚。使再迟数年。不知当更何如。大约塘之所以坏者。其故有四。其一为坐里之偏累。仁和定例。每贴塘图分。派修图内塘路。其塘近山有石脚者。永无坍损。其近夹河或近下河者。塘身单薄。无年不坏。无年不修。其值年之人。亦知为年年不得不修之工。只求免目前。以了故事。曾无所谓经久之图。而其所费。每年已数十金或至百金矣。积年弥久。塘身弥坏。今并塘路故址沦没水中。将与河底相平。原砌石块。侵盗尽。则其为工。岂一二鄙里苟且塞责者所能从事哉。其一为乡人之浅见。元人取宋。兵自此塘而上。  皇师下浙。兵亦由之。迩因塘坏。甲寅己卯间。入闽之兵。络绎于临平赤岸。而此路以有碍师行。乃得安堵。附塘居民。方以塘之尽废为幸。而敢复言修筑乎。其一为富豪之分水利。明万历间。有富人附塘开私河数里。凿塘引水。下灌低田数十顷。初时筑塘架桥。石砌坚固。视上水之高低。为版之启闭。于彼有全利。而于塘之蓄泄无少害也。经久不修。塘遂大坏。始之为上河闭以蓄水者。今且任水从私河下泄。而无所阻遏。及上河已干。而彼之亩引如故。田之膏腴。至今无恙。河遂阴受其害而不知。其一为奸人之私决。上水骤决。则下水之鱼。必逆乘而上。春夏骤涨之时。一挖损。上水怒泻。直可引太湖大鱼而网之。小人贪昧。罔顾大利害。则亦何所不至。故皋亭决口。屡不能塞。而乡人且以为鬼怪于其间。则真大惑已。愚窃谓修塘之责。不当专之于民。而当属之于官。上塘之水。专为上塘之利。自东新关至李王塘止。清量塘段丈尺。估度工价。凡上塘每里派办塘工银几两。分三年与地丁银两并征。在官有司。当水浅之时。计丈分工。雇民修筑。期于坚久。而不期于速成。取河之土以附塘。塘益高则河身益宽。塘成之后。每年仍计亩加税厘许。积贮以为开浚修筑之用。而上塘所有渔户。则令逐年轮掌。如向时派里修塘故事。每当水长。有司轻舟巡视。其水平堤者。籍其地段丈尺。督令培土。下次巡视亦如之。向者必俟塘之既坏而后修之。其费重。今随其低处即令培土。是虽无年不修。而所费亦省。塘益坚完。其逐年计亩加税。则每当水涸农暇。雇民开浚。视全河之浅深。塘身之厚薄。为有司考成殿最。诚如是。则上与下各有其责。无敢戏渝从事。而用民以渐。民力不至于匮。所利之溥。岂特为上塘数十里耕种之民计久远已哉。或谓取诸民必不给。宜征之盐木诸商。则易取盈。彼既与民同其利。自宜与民分其任。其间勇于为义者固多有人。然非司盐司榷者为之鼓舞作兴之。有司恐未能问也。

  论平湖虹桥堰书 
吴骞

当湖自清献陆公后。坛壝久墟。一旦得大贤为之鼓唱。学子深幸。当何如也。顾某之所以望足下者。更不止此。记曰。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足下卓杰君子也。斯土有可拯民于涂炭之事。必深所乐闻。敢一为左右陈之。忆己酉岁浙西大旱。赤地千里。杭嘉各属邑之民。几为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