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泛滥于中。则市无行人。居无燥土。惴惴焉有沉溺忧。然则守斯土者。见其汪洋浩瀚之势。当戚然以忧。有食不下咽之虑。而又何暇对景怡情。作为诗篇。垂之邑乘耶。余以  今上十四年孟春。来守兹土。既受事数月。凡境内山川风土。悉身历之。而东湖尤日夕在卧塌傍。故其地形之高下。斯湖之本末。考之至晰。筹之至熟。方将运南方之桔槔。尽发湖水于城外。使内水有所去。修西面护城偃。障白石口。使外水不得入。然后缮完城郭。整理庐舍。使清邑不至湮废。而秦陇兵兴。晋阳驻牧。附近州邑之民。日夜辇运刍粟。以供师旅。犹惧不给。凡所经画。悉阻于时会。未可遽行。及平凉归命。晋地稍宁。大中丞又以吏议去官。属邑皆有震色。无暇为久远计。迁延及于戊戌春。吏事稍暇。将申本志。谋塞此湖。而朝命猝临。亟去兹土。乃使三年中日为清土计者。不得少展。遽委之而去。惜哉。然而东湖之名。业已载在邑志。作为歌。窃恐后之君子。不察斯湖之有害。且非天地生成之水。乃山水流涨所积。不可不早为放泄。以存清邑一撮土者。而事目前之观。忘守土之计。故敢笔之于篇。以待后之君子。至于山水映带之妙。鱼鸟花月之情。昔贤述之详矣。余又何词焉。

 

卷一百十六工政二十二各省水利三

  安徽水道图说会典
江苏省之西南。为安徽省。以安庆府为省会。安庆府之东。池州府宁国府广德州。其东南徽州府。其东北太平府和州滁州泗州。其北庐州府六安州。庐州府之北凤阳府。六安州之北颍州府。大江自江西东流入境。经安庆府庐州府和州东南。池州府太平府西北。合前长河前河漳湖石牌河张溪河云溪河枞阳河通济河罗昌河梅根港大通河荻港石硊河鲁港水阳江新河及巢湖三支渠。又东北入江苏境。巢湖在庐州府境。肥河派河界河马栅河汇焉。东出一支曰黄落河。又东歧为三支。曰牛屯河裕溪河●港。俱入于江。水阳江出宁国府。北流合青弋江至太平府。分流潴为里南湖南碕湖固城湖石臼湖丹阳湖。西入于江。绥溪出广德州。西流至太平府。注里南湖。青弋江出徽州府。北流经宁国府。注水阳江。其下流曰鲁港。西入于江。胥河自银林堰西南流入南碕湖。淮河自河南东流入境。经颍州府凤阳府泗州。合淠河颍河西肥河沿河南肥河涡河东肥河浍河沱河池河。潴为洪泽湖。接江苏境。颍河上源曰沙河。曰濄河。西肥河上源曰芡河。及涡河浍河。俱自河南东流入境。浍河合澥河。俱注淮河。汴河出凤阳府。东流入江苏境。淠河出六安州。合曼水河桃园河。北流至凤阳府。注淮河。池河出凤阳府。东流至泗州。注淮河。新安江三源。曰东界河。曰西界河。曰南港河。俱出徽州府。合南流入浙江境。婺江南河。俱出徽州府。南流入江西境。龙湖为二郎河南出之支流。出安庆府。南流入江西境。英山河出六安州。南流入湖北境。滁河出和州。东流经滁州。合花山水。入江苏境。石梁河出泗州。东流入江苏境。东南至浙江界。西南至江西界。西至湖北界。东北至江苏界。西北至河南界。

  治淮上游论 
吴其溶

治河必先治淮。而治淮必先治淮之上游。此其枢要。不在江南而在安徽之境。淮出胎簪。其源甚细。至固始而河南湖北交界之山水入之。始能畅注至正阳关。而汴南之水会之。至盱眙而庐凤东流之水会之。钥以洪湖而成巨浸。自固始至湖口。不过六百余里。平时河流。本不宽深。曲折尤多。而寿州之峡山上两水口。束收太紧。水泻遂缓。其洼处在在渟为巨湖。周围皆不下二百余里。皆有冈阜绕之。非甚涨溢。湖水不能出注于河。芍陂灌溉。几及千里。其入淮者十之五耳。颍水独深。襄舞诸水注之。其流尤缓。故淮水最难蓄。而二十四年之大水。则黄河自朱仙镇灌入。今年之大水。则定远固始。各处发蛟。非常之变。非淮水之忽旺也。寿凤平衍。水渟不流。五坝齐开。日减一指。山水一到。其涨如故。是开坝仅能放洪湖之水。而不能泻上游之水明矣。洪湖日高。而上游太洼。即有水潦。湖水未长。而田地已淹。脱遇旱暵。淮流未绝。而湖水已乏。夫淮水稍乏。不能敌黄。而淮水稍大。又恐溃堤。进退失措。安有把握。余窃见定远之叶子湖瓦埠湖。皆四面有山。一入河。而霍邱寿州之湖。与河相连。中隔长堤。口门历历可数。窃意前人于此必有闸坝。以时启闭。诚能因势建坝。增堤稍高。淮水大则闭闸。不使助淮为暴。是洪湖所不能尽容者。而诸湖分容之。水小则启闸。使与淮流并注。是洪湖所不能尽蓄者。而诸湖分蓄之。其事可成。其利甚溥。纵使无益于河。而大有益于民。然从无一人议及者。则以任事者从无过洪湖西行一步耳。以数百里之上游。置之度外。良可太息。自非目足历。不以此说为迂。即以此说为易。姑存此见。以俟将来而已。

  凤台县沟洫志 
李兆洛

古称淮堧沮洳。地处卑下。淮挟诸山之水而至。弥漫旁溢。其势然也。县承颍口下流。淮始出平地。硖石骤束之。既出硖石。又扼黑石山。东至怀远。又扼于荆涂。骤涨不宣。为患滋甚。酾流引渠。足以杀患兴利。而参观地阞。厥有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