镶加戗。百计与之为敌。曷若于水发之前。凡有淤滩。皆以川字河之法深浚沟槽。水到引入槽中。则险工便可大减。亦请以险工之费移于挑槽。久之均化险为平矣。臣半岁以来。于工次逐加晓谕。现在督臣周元理所见相同。论议符合。因永定河最关紧要。顷合词奏请添设浚船。并与以器具。使得水中施功。以资挑浚。但必须文武大小员弁。俱协力同心。方能奏效。臣再往会同验收船只。即将永定河各汛事宜。熟商妥计。新开下口。作何移驻官弁。以专责成。其上六工作何分别平险。配与船只。于每岁伏秋汛过之后露出淤滩。记明段落。如某汛有淤滩几段。次年能挑去几段。能省埽工几段。以截淤多少为汛员殿最。显示以黜陟之途。俾以河平无险为升转之阶。庶厅汛不贪岁修抢修之小利。尽知堤防之难恃。挑淤之有益。一意讲求数年之后。诸河必大有成效。总之治河不外疏筑二字。而筑不如疏。理甚明白易晓。筑而不疏。人特未心诚求之耳。

又直省之弊。近水居民与水争地。如两河之外所有淀泊。本所以潴水。乃水退一尺。则占耕一尺之地。既报升科。则呈请筑。有司见不及远。遽为详报。上司又以纳粮地。自当防护。如塌河淀七里海诸处堤。直插水中。其实原无堤之时。水过后仍然退出。而堤一立。水从缺口而入浸。灌溉既满。被淹更甚。及水退之时。不能仍从缺口而出。遂致久淹不退。而愚民无知。仍以筑堤为爱之。遂使曲防重重。甚有横截上流。俾无去路者。现在既不能一一将废堤之土。普行除尽。只得多开涵洞。以为出路。究不能如原无堤之为畅宣也。又往往倡为防御下游倒漾之说。殊不知倒漾之水。随长随落。不能经久。而不顾上游之全无出路。则诚知其一未知其二者也。臣经行数次。既有所见。理合一并备陈梗。仰祈  敕下所司。于一切淀泊原系蓄水之区。嗣后不许报垦升科。其淀泊中偶值涸出。不得横加堤。则凡水皆有归宿。不致壅遏为上游之害。而河道民田。似不无小补矣。

  总陈水患情形疏道光三年 
工部侍郎程含章

窃臣奉  命署理工部左侍郎。办理直隶水利事务。随于交卸江西巡抚篆后。沿途采访。博稽旧案。得有端倪。此番行入直境。历过景州阜城交河献县河间任邱雄县新城涿州良乡十州县。沿途履勘河淀。访问官绅士民。又得各道府禀呈略节。通省之利弊情形。虽未周历履勘。业已得其大概。知直隶之水患已深。不可不急急图之也。查直隶枕山近海。平原千里。本禹贡冀州之域。枕山则雨水陡泻。挟沙带泥。近海则众水朝宗。地形洼下。平原广野。则河水停积。消泄不速。故其受水患也独深。当尧舜时洪水为灾。大禹治之。亦于冀州工力为多。以 国朝之近事言之。雍正三年。频次大水。  钦差怡贤亲王与大学士朱轼治之。大兴水利。用银数百万两。历五年而竣事。乾隆四年。又复大水。直隶总督孙嘉淦治之。历两年而竣事。乾隆九年。又复大水。  钦差尚书刘于义会同督臣高斌治之。历四年而竣事。乾隆十六年。直隶总督方观承。大修天津尾闾一次。二十六七年。又复大水。方观承治之。历三年而竣事。以上四次。共享银数百万两。自此之后。水道通利者数十年。迨嘉庆六年大水后。大小河道。无不淤浅。其时因川陕军务未平。未暇修治。嗣后愈加淤积。以致道光二三年。大雨。被水州县。多至一百余处。小民荡析离居。哀鸿遍野。幸蒙  圣主如天之仁。每岁赈恤银米百数十万。百姓不致困毙。然以数百万嗷嗷待哺之民。咸仰给于官。岂可为常。则疏通河淀。诚目前至急至要之务。无可再缓矣。臣闻治水如治病。然治病者必先明乎病之源流。统全体而熟察之。按部位而谛审之。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以通省之大势观之。天津为众水出海之路。若海河若塌河淀若七里海若贾家沽若陈家沟若三岔河若兴济若捷地若盘若老黄河若筐儿港若王家务各减河。皆所以泄水入海。犹人之有尾闾也。东淀回环数百里。全省之水。皆停蓄于此。若杨家河若杨芬港若台头若胜芳若辛张河若三汊。皆淀中之河道。沉泓汪濊。犹人之有腹囊也。大清子牙永定南运北运五大川。乃众水之大宗。流贯淀中。犹人之有肠脏也。西淀容纳顺天保定河间三府二十余河之水。南北二泊。容纳正定顺德广平三府二十余河之水。犹人之有胃垣也。而其传送之区。若大港若马道若清河门若张青口若玉带若中亭若卢僧等河。犹人之有膈也。其上若猪龙若九龙若府河若三岔口若新河若十字河若新沣河若滏河。吐纳各支河之水。流注淀泊。犹人之有咽喉也。各属之支港沟渠。导引积水入河。犹人之有血脉也。今则消泄之尾闾。无不阻塞。停蓄之腹囊。无不浅隘。流贯之肠脏。无不壅滞。收纳之胃垣。无不平浅。传送之膈。无不淤积。吐纳之咽喉。无不填阏。流通之血脉。无不凝滞。加以各河淀之大小堤闸坝桥梁。无不残缺。每遇霖潦大至。有不泛滥淫溢者乎。此直隶水道受病之部位情形也。伏思自有直隶以来。即有此河渠淀泊。前乎此者不闻频患水灾。自康熙三十九年以后常苦水涝。则永定子牙二浊河筑堤之所致也。昔孙嘉淦有言。永定子牙。向皆无堤。泥得流行田间。而水不淤淀。自永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