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河急则通。缓则淤。治正河。可使分而缓之。道之使淤哉。今治河者。第幸其合。势急如奔马。因而顺其势。堤防之。约束之。范我驰驱。以入于海。淤安可得停。淤不得停。则河深。河深则永不溢。亦不舍其下而趋其高。河乃不决。愚按多穿漕渠以杀水势。但不可施之于黄河耳。凡清水之河。皆可用之。骆马河之下为中河。则中河可以多穿漕渠也。洪泽河之下为周家桥翟家坝高良古沟高家堰武家墩。则周家桥翟家坝等处。皆可穿漕渠也。仍宜各设闸座。水小则闭闸蓄水以敌黄。水大则开闸放水以溉田。可以除水之害。可以资水之利。一举而两得也。武家墩之下为运河。亦宜多穿漕渠。以杀水势。可以溉民田。而运河可免泛滥冲决之虞。凡可以穿漕渠之处。皆宜建闸。其下皆宜水田。仍令地方官兼管水利事。如同知通判及县丞主簿之类。皆可兼之。则民生既可以资水之利。而河道亦可免泛滥冲决之患矣。

  治河工程 
靳辅

自禹之后。治水之人多矣。而不详其所治之法。详所治之法者。自欧阳元至正河防记始也。夫治水非徒法也。因乎地形。察乎水势。而加之以精思神用焉。然规矩备。而娄之明。输之巧。不更加乎。河防一览备矣。臣不才。督河十有余年。治防事宜。不能希附前人。然河流变迁。运道改易。宜于今者。或不必胶于古。故凡见之施行者。亦不敢不录而存之。以备后此刍荛之采。其繁且大者。辞不厌详焉。

一曰大兴经理。凡大工之兴。先审其全势。全势既审。必以全力为之。未有畏其大且难。而曰吾姑以纾目前之急已也。康熙十六年以前。淮溃于东。黄决于北。运涸于中。而半壁淮南与云梯海口。且沧桑互易。此时若不将两河上下之全势。统行规画。源流并治。疏塞俱施。而但为补苴旦夕之谋。势必溃败决裂而不可收拾。臣受事之始。正值军兴午。筹饷维艰。而经理河工八疏。所计工程极大。请帑至数百万计。而廷臣不无其难其慎。而我  皇上睿谋独断。不惜大费。悉准施行。此两河之得以复故也。

二曰首严处分。天下事莫不成于明作。而败于因循。但人情当积疲之后。委靡不振。无论贤不肖。皆狃以为固然。非有以大震动之。则贤者无以劝。而不肖者无以惧。自两河失故十有余年。夙弊相沿。废弛日甚。司道委之府佐。府佐委之州县。州县委之佐杂。而府州县之正印。则袖手观。办物料则累月经年。计夫役则有名无实。核工程则苟且支吾。惩不胜惩。虽河臣亦无如之何。康熙十六年。题请嗣后凡黄运堤岸修筑。各定年限。其汛地冲决。及催夫不发。办料不前。推卸迟误。并不行转催不行确查具题之上司。增定新例。较昔弥严。其荐举大计等典。凡有河地方之道府州县。正印佐贰等官。俱将河工一并考成。从此人知儆惕。举千数百里之大工。屈指限期以告竣焉。

三曰改增官守。两河襟带数千里。全在大小有司。赞襄戮力。必使人如臂指。而后其令行。必使人无观望。而后其心一。必使人知惩劝。而后其力殚。往时河官之制。设分司四员。以部郎领其事。三年一易以为常。夫部郎之亲民也。视郡邑有间。举事率多格滞。且以年之有限也。往往履任之初。皆迂。及车轻路熟。又以瓜期去。故请撤部郎。而归之监司郡丞。盖监司郡丞之于郡邑。呼吸一气。事易集。且可遴选其谙练者以名闻。又其岁月。责其成功。是以吏习民安而政克举。然大工庞杂。又非数郡丞可理。故又分设监理分理者。画疆任责。俾各专其事。展其长。以课其殿最。而黜陟行焉。而河工无不效力之员矣。

四曰设立河营。旧制沿河堤岸。额设河夫。以供修防之役。然有司按籍签点。必假手于吏胥。由吏胥而及之乡长里甲。大都冒张虚数。临时倩应老弱。故名存实亡。而功以堕也。今改设河兵八营。营领以守备。递为千把总。一以军政部署之。令其亡故除补有报。逐日力作有程。各画疆而守。计工而作。视其勤惰。而赏罚行焉。有事则东西并力。彼此相援。无事则索绹艺柳。巡视狐獾窟穴。较额夫旧制。有条而不紊。有实而可核矣。然守弁惟以督率兴作为务。至于钱粮出入。稽查商。非文职不可。故有一备。即有一厅员监之。然后文武相资。而事易集焉。

五曰挑浚引河。塞决之方。必先杀其势。平其怒。而后人力得施焉。则莫如引河之善也。引河之用有三。一曰分流以缓冲也。河一决。则全流尽趋决口。奔腾激荡。桩埽无所施。应于对岸上流。别开一河以引之。则决口缓矣。一曰预浚以迎溜也。河身既淤为平陆。既异日黄流归故。必涨溢而他溃。故必预开一渠以迎之。务使水至归渠。遂其湍迅之势。则刷沙有力。而后无出之虞。一曰挽险以保堤也。河性猛烈。方其顺流而下也。则藉其猛以刷沙。当其横突而至也。则挟其猛以崩岸。故当其忽激射之时。宜酌左右之中。急开一渠。以挽所冲之溜头。引入中流。以夺其势。而后危堤可保。故曰其用有三也。至于度土地高卑之数。以定挑挖之浅深。验土性淤松之殊。以酌渠路之去取。又在任事者之尽心焉。挑河之法固宜相土地之淤松以施浚然亦有本无松土不得不于淤处挑挖者后水到之时不比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