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余州县。渐可免被淹浸。此臣所谓疏辟海口。浚治河身。为今日捍灾之急务也。伏乞  皇上于南巡回銮。至徐家渡时。  特遣大臣会同督河诸臣。自云梯关外海口。上至徐州。东至鱼台济宁等处。沿河相度。将淮黄二渎。有无可以疏治。上下两江被水州县民田。有无可以疏涸。山东鱼台滕峄运道。有无阻碍。微山湖东面堤岸。应否帮筑高厚。悉心妥议具题。次第举行。以副  皇上南巡惠民之至意。若夫清口之内。向有烂泥浅裴家场张福口帅家庄四道引河。总汇于三汊一河之内。自东南直注出口。最为得力。   圣祖仁皇帝曾命河臣张鹏翮挑浚。以畅淮流。又于运口接堤一百数十丈。以逼三汊河之势。而于运河口门。建一大墩。使三汊河大势。直注清口。惟一线回溜。入运济漕。是以洪泽湖之水出清者刷沙有力。而运河之口。亦洄漩停蓄。不至顺流直泻。难以挽御。自移运口迤下七十余丈。以避西风汕煽黄水之患。将三汊河堵断。以作运口下岸。于是淮水散消。出口无复激射之势。运口又仰承在下。淮水进趋入运而出清口者。刷沙无力。以致黄河北岸之杨家庄。常虞浅阻。粮艘尚需起剥。其弊未必不由乎此。今蒙  圣驾亲临高堰。阅视工程。其新旧运口情形。  圣明自有洞鉴。固非臣愚所敢妄议者也。

  建虎山腰减坝疏嘉庆二十年 
黎世序

窃查河防旧制。闸坝与堤防并重。如当常年修守。则赖堤防束水以刷沙。如遇汛涨非常。则赖闸坝减水以保险。二者互用兼资。不可偏废。而情形有今昔之不同。尤当因地制宜。随时设法。于河防可期有济。而钱粮不致多糜。方为尽善。黄河来源浩瀚。豫省河身。皆宽二三十里。江境丰砀一带河身。亦尚宽一二十里。至徐城一带。南系城郭。北尽山冈。河身仅宽八十余丈。较上游容水不及十分之一。平日归槽之水。尚可流行。一遇淫潦不时。非常泛涨。即有壅遏高之患。徐州郡城。岌岌可危。自徐城以下至邳宿桃清山海一带河身。亦仅宽二三百丈。至五六百丈不等。加以清口中河两路来水汇归顶托。江境防守之难。实数倍于上游。考之历代河渠诸书。及前明潘季驯经两河各疏。无不以多建减水闸坝为防险保堤之计。康熙年间。前河臣靳辅。在徐城以上。建设毛城铺滚坝一座。天然闸一座。于十八里屯地方。又建设西闸。又于北岸建设大谷山滚坝一座。苏家山闸一座。徐城以下。又建设峰山四闸。王营减坝盛涨之时。相机启放。水落即行堵闭。是于束水攻沙之中。并用防险保堤之法。权宜变通。并无偏倚。实为全河最要机宜。奈近年河道情形。日久更变。毛城铺以下之洪濉河。大谷山苏家山以下之水河。均已淤成平陆。黄河亦渐淤高。闸坝口门。有建瓴掣溜之虞。减泄之水。无循序分泄之路。十八里屯两闸。久经淤废。王营减坝。冲跌无存。仅存天然峰山两处闸座。泄水无多。以致大汛水长。壅积不消。黄河两岸。节节生险。屡屡漫堤。上游漫缺一处。则下游淤垫一处。各处堤工。岁岁加高。仍形卑矮。砖石埽坝。处处着重。未得平宁。久烦  宵旰之忧勤。多耗 国家之经费。其病皆出于有堤防而无减泄。不能保守异涨也。历任督河诸臣。无不以筹议修复闸坝为事。并前蒙 钦差长龄戴衢亨临工查勘。因毛城铺情形难恃。经费过大。未易办理。议请修复十八里屯旧闸。并移建王营减坝。嗣缘要工迭出。筹款维艰。仅将王营减坝。择地移建。十八里屯旧闸。至今未修。臣百龄于嘉庆十六年。筹拟河防善后各条内。奏奉  谕旨。该督折内。修复减水闸坝一条。黄河堤岸。建立减水坝以泄盛涨。原系前人良法。但所建闸坝。必须位置得宜。方有利而无害。河流迁徙靡常。现在距靳辅张鹏翮治河之时。又越百余年。其旧迹所在。揆之目下河形地势。是否仍能扼其冲要。宣泄得宜。尚须详悉勘明。始可定议修复。等因。钦此。仰见我  皇上至圣至明。准今酌古。于讲求前人成法之中。仍示以因时制宜之要。惟连年以来。抢险频仍。经费支绌。未及兴办。臣等查黄河历年水势。因各省旱涝不时。水势大小不等。即如十七年涨水并不甚大。汛期即保安澜。迨自十八年八九月间。山陕各省。积雨弥月。黄沁各河。积报长水将至二丈。江境河水平堤。漫堤之处。不一而足。适因豫省睢工漫溢。下游堤埽。得以赶紧补还。臣等身经异涨。益思减泄之方。膺服  圣谟更得讲求之法。到处勘查。悉心筹计。大抵黄河闸坝因山创建者终久可凭。平地创建者易致冲跌。必得另求山势可借。而又有现存引河可用之处。庶钱粮可归节省。而启放可以无虞。因饬通工道将厅营府县会同筹议。兹据详称黄河北岸。旧有闸坝。恐运道受淤。不敢置议。至毛城铺减坝。虽属得力。而原建之处。本无山势可凭。坝之上下。土性沙松。从前启放。屡有王平庄邵家坝唐家湾掣溜之事。近年河底更高。办理难有把握。且挑河培堰。及厢做钳口各坝。需帑百万之多。工费太巨。十八里屯东西两闸。原借山根建设。金闸仅宽三丈五尺。减水无多。不足专恃。且闸底太低。亦难再放。

惟查该处西南一面。众山环绕。中有丁塘湖。湖滨有虎山腰地方。两山对峙。中间凹处宽二十余丈。山根石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