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宜带兵威。方可资其弹压。缓急可恃。故向来设立道标之制。自有深意。曩以台变之故。谓道标之无用。遂议裁汰。夫台变之际。岂独道标之无用。又岂可尽废耶。以  皇上之用人。今日之吏治。而仍用昔年之制。未尝不大有补于海疆也。

 按两巡台御史自康熙年间设乾隆中裁

  条陈闽省利害疏康熙十二年 
总督范承谟

切惟古今之时势。有常必有变。人臣之谋国。有经必有权。兹当滇南告警。变起仓卒。一切关系疆场之事。有斟酌权宜。可济时变者。即不得概执引经之说。以疏于事先。而忽于未然也。臣且就闽省目前情形。为我  皇上陈之。闽人活计。非耕则渔。一自迁界以来。民田废弃二万余顷。亏减正供。约计有二十余万之多。以致赋税日缺。 国用不足。而沿海之庐舍畎亩。化为斥卤。老弱妇子。展转沟壑。逃亡四方者。不计其数。所余孑遗。无业可安。无生可求。颠沛流离。至此已极。迩来人心皇皇。米价日贵。若不安插。倘饥寒迫而盗心生。有难保其常为良民者矣。我  皇上停止海界之禁。正万姓更生之会。而闽地仍以台寨为界。虽云展界垦田。其实不及十分之一。且台寨离海尚远。与其弃为盗薮。何如复为民业。如虑接济透越。而此等迁民。从前飘流忍死。尚不肯为非。今若予以恒产。断无舍活计而自取死亡之理。即钉油铁丝绸布帛。皆奸商巨贾。势豪土棍。有力者之所办。穷民亦无此资本。何由而济。如虑逼近沿海。难免寇侵掠。夫海贼可以登岸之处。不过数所。余皆海潮涌入之小港。时涌时退。不能停泊。若设防兵堵御要害。则寇亦无隙可乘。设立水师原为控扼岩疆。未有弃门户而反守堂奥之理。目今多事之时。海逆不无窥伺。伏乞  皇上允臣相度形势。应仍旧者照旧防备。应更移者奏请更移。务使将领不得偷安。则门户既固。而迁民可以开垦复业。无以粮赍寇之忧。无透越接济之虑。兵既卫民。民不失所。此捍外安内之要着也。从来富国强兵。莫有过于鱼盐之利。闽自禁海以来。利孔既塞。是以兵穷民困。目下青黄不接之际。追呼虽频。输将仍缓。兵丁乏授食之需。引领协济。各省处处添兵。在在索饷。安能及期协济乎。今惟有请照木筏取鱼事例。容渔户沿边采捕。每十筏联为一甲。行以稽查连坐之法。遇开港之时。止许随带干粮。不许多携米谷等物。令就近将领率防兵巡哨。督押渔筏。朝往暮归。仍照编甲次序。湾泊内港聚集一处以便稽察。其采捕之鱼十取其一以充国课。此项钱粮。或接济兵饷。或借给迁民。如有赢余。或存贮备修船只。一举而数善备焉矣。事如可行。臣即相机设施。如不可行。决不致贻边疆之患。兵饷裕而 国用自足。荒田垦而流离可辑。催科缓而人心共安矣。

  台湾班兵议上观镇军石甫文集 
姚莹

比闻大府檄下。议改台湾班兵。召募土著。愚窃为过矣。台湾自古海外荒服之地。明末郑氏窃据。为闽浙江南忧者四十年。康熙时始入版图。于今一百三十三载。设立重镇。总摄师干。俾以专杀之典。为东南沿海数十郡外藩。日本荷兰无敢窥伺者。台湾之功也。台澎一镇。水陆十三营。额兵一万四千六百五十六名。自督抚两院。水陆二提。漳州江州建宁福宁海坛金门南澳七镇。福州兴化长福延平闽安邵武六协五十八营。抽拨更戍。多者一千。或七八百。少者一百。或数十名。其到台也。又分布散处。每内一营。分台营者十数。极多不过百人而已。匪特三年之中。分起轮班。出营收营。纷纷点调之烦。配坐哨船或西船。重洋风涛。岁有漂溺之患。而且戍台之兵。既有兵糈。又有眷米。岁费十数万。 天庾正供。曾不少惜。此亦何所取而必为之哉。尝推原其故。窃见前人立法定制之善。不可易也。夫兵者凶器至危。以防外侮。先虑内讧。自古边塞之兵皆由远戍不用边人。何也。欲得其死力。不可累以室家也。边塞战争之地。得失无常。居人各顾室家。心怀首鼠。苟有失守。则相率以迎。暮楚朝秦。是其常态。若用为兵。虽颇牧不能与守。故不惜远劳数千里之兵。更迭往戍。期以三年。赡其室家。使之尽力疆场。然后亡躯效命。汉唐以来。咸遵斯制。台湾海外孤悬。缓急势难策应。民情浮动。易为反侧。然自朱一贵林爽文陈周全蔡牵诸逆寇乱屡萌。卒无兵变者。其父母妻子皆在内地。惧干显戮。不敢有异心也。前人犹虑其难制。分布散处。错杂相维。用意至为深密。今若罢止班兵。改为召募。则以台人守台。是以台与台人也。设有不虞。彼先勾接。将帅无所把握。吾恐所忧甚大。不忍言矣。其不可一也。兵者貔貅之用。必使常劳。勿得宴安。自古名将。教习士卒。劳苦为要。苟平居习为安逸。何能驱策争先。故练技艺。习奔走。日行荆棘之丛。夜宿冰霜之地。寒能赤体。暑可重衣。然后其兵可用。今营制训练。各有常期。将弁操演。视同故事。惟班兵出营入营。约束烦难。且以数十处不相习之人。萃为一营。彼此生。操练势难画一。将备惧罚。即欲不勤操演。有所不能。是于更换之中即寓习劳之意。益以贤能将帅。讲习训练。斯成劲旅。若改为召募。则日久安闲。有兵与无兵等。其不可二也。兵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