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代之举。荷蒙  皇上曲体臣。无微不照。有一年更代之  旨。此诚旷世之恩也。顾卑府以为若求善治。非久任不可。三年考绩。乃千古不易之良法。况台地此时。正须经理。盖台地章程草率。不比内地。内地规模。乘历代文明之治。而台郡自 本朝开疆以前。尚属洪荒草昧。其初乘郑氏草窃之余。苟且从事。六十年以前。官斯土者。祗为贪黩纵侈之资。未有经理地方之实。是以赋役不均。疆界未正。城栅未立。番汉之处置无法。上下苟安。幸而熟番则朴不扰。生番则顽钝无知。故为易治。至于今日。土地日辟。民人日增。熟番之知识日开。生番之气息渐通。正须廉干能员。经理其地。可以化流民为土著。化熟番为汉人。化生番为熟番。均其赋役。正其疆界。治其城邑。以保障海滨一带之内地。惟此时为要。顾期其盛理。虽甚盛才。非三载不能着效。虽蒙  圣恩周详。先令其学习半载。然可学者文移案件而已。至于为政之道。存乎其人。人各有心。心各有志。为名者有喜功求进之心。为利者有刻薄苛敛之术。即有实心为 国为民者。而意见各殊。一番更代。必有异辙。下何适从。且人安其心而后能理事。今一年之后。头绪粗得。而已跃跃有去思。居官者逆知其功之不能竟而志灰。为下者逆计其令之不足遵而情涣。未有不日益草率苟且者。此理之固有。势之必至也。此事所关地方甚大。奏明仍以三年为率。而以半载为协理学习之期。地方幸甚。一水师偏裨之不宜用闽人也。向来台地兵卒。大抵骄横懒惰成风。近日行伍数足。约束颇严。顾闻各路分防之将校。终有不能严加约束者。原其故。实缘将领即系闽人。则部下之卒。非其旧时侪伍。即其同乡戚友。在提镇大员。分尊势重。可以弹压。若夫参游以下。分既相联。情复甚接。握手相向。耦居无猜。非甚大犯。谁不姑息。狃于成习。渐不能制。夫闽海水师固非闽人不可。至于将校。似仍宜以外省人领之。即如江浙粤东之人。亦能便习水道。易地相制。则在将校可以法绳下而无所瞻。在兵伍自严奉约束而无敢怨怼。此亦转移积习之微权也。以上三条。卑府不揣愚昧。窃以为台地至要之事。故不计可否而妄陈之。惟宪台裁择焉。

  治台湾私议雍正 年 
台湾知府沈起元

夫台湾片土。自开辟以来。几千万年。无论不入版图。即淮南志怪。山经纪异。亦所未及。自明时郑贼潜于此。引致红毛。明末郑贼更踞此称乱。至我 朝剪除氛孽。而台湾始入版图。数十年以来。七百余里重洋。遂为内沼。哨帆商舶。如游内港。糖粟之富。甲于闽省。形势之壮。屹然为东南七省之藩障。自台湾入版图而后。滨海之地。烽烟永息。所系綦重。则所以经理台郡者。可不随时度势。绸缪整顿。为万年不拔之计哉。按台郡之入版图。正如洪荒初辟。章程制度。草草未立。而六十年以前。官斯土者。因循废弛。既所不免。至朱一桂变后。震动当宁。地方大臣未敢以致乱之由据实陈告。乃徒为因噎废食之计。禁官府之携家。禁民户之搬眷。禁内民之渡台。汰道标之守兵。以为是可以久安长治矣。何其远欤。起元来摄府事。凡四阅月。历览山川形势。番汉情形。叹其幅广而控制之道未备。膏壤多而经理之术未详。兵吏远。地广人稀。以致生番不时出没。奸民间且生心。深思远计。今日之经理台郡者。宜分文武之驻防。扼山海之形势。恤熟番而抚生番。招流民而尽地利。重文吏之权。定考绩之期。数年之后。方有可观者耳。

一台湾之治宜防山而不宜防海也。在昔伪郑窃踞此岛。如釜鱼楯豕。惴惴焉朝不保夕。人民未集。田土未辟。寄宿于海滨片土。唯虑我 朝大兵之入。故鸠其丑类。聚处海滨。以台湾县一席之地。为其居室。以安平镇为门户。鹿耳门为扼塞。重兵猛将。咸萃于此。于南则防打鼓山。于北则防鸡笼城。皆以备内地之大兵也。若今日我 朝之处置台地。则宜有大异者。台湾以西。虽有七百里重洋。实我 朝之内沼也。海舶往来。皆我同族。固无可防。即外岛如红毛吕宋咬吧诸国皆微小。震摄  天威。通商贸易。隐为属国。都无可虑。是海不必防也。所宜防者山耳。山不独生番之出没宜防也。凡台郡平埔内之山。层迭僻阻。树木丛杂。溪壑阴邃。人罕到之处。不知其几。或且通连内山。稽察稍懈。奸匪匿其中。集数十无赖。树旗歃血。即图不轨。生番之为害犹浅。而汉民之为匪叵测。如曩者朱一桂之于三角岔乌山等处。陈三奇之于阿猴林。猴完之于苃仔林。是其故事矣。故防之不可不密。乃协镇三营。屯于安平。总镇三营。屯于台湾。南路一营。屯于打鼓。惟北路一营。在诸罗山。稍为居中之地。其余重兵皆在海滨。且道府县治皆滨海涯。回顾腹地。东西则深阻重山。南北则辽旷千里。夫居中驭外之道。治天下与治一方无以异。设立县治。处置兵卫。必占形胜。今台地兵防之垒与府县之治。皆守其外而虚其中。御其前而空其后。腹心阃奥之地转。弃而不之计。一旦有意外。彼有盘踞之固。有建瓴之势。而我方自外而入。仰高而攻。不已左乎。在 国家初得台湾时。亦以人民尚未集。田土尚未辟。可居可耕之地。惟台邑左右。方百里地耳。故置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