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则其规模气象。道则其精神命也。体厚不如气厚。国强不如君强。何以明其然也。厚于气者貌虽清而寿。啬于气者貌虽肥而夭。是故为论国者。言人心言天命。而国体次之。此主气之说也。夫亦不敢狃祖宗之法。而天人之际也欤。或曰身藉手足。国藉同姓。一体之谊。不可削也。观于往事。莫不皆然。以此推之。休戚与同之臣。亦同体之义也。天下一家。其为之士民者。皆同体也。同体之中不可以暌异。善为国者。其勿恃祖宗之盛。而忘天下之人哉。

  请进日讲疏   
倭仁

奏为敬沥下忱。请进日讲。恭折具 奏仰祈  圣鉴事。窃闻考古可以知今。慎终必先图始。自来求治之君。或于便殿涉览书。或于经筵讲求古训。本集思广益之心。为勤学好问之事。岂过为是劳苦哉。是非悉昭于千古。法戒即判于一心。心以有所慕而思奋。舍己乃可以从人。心以有所畏而知警。思艰乃可以图易。古之人主。所以致治太平者。其道由此。去年秋间京师盛传   皇太后特简廷臣进讲通鉴。风声所布。中外欣欣。罔不以手加额曰。此帝王所不数见之盛事。   皇太后垂念及此。此诚社稷生民之福也。一时士大夫同心向道。争自濯磨。咸谓   皇太后圣明天纵。犹孜孜好学如是。我辈宜何如砥砺。勉为 国家有用之才。争向书肆购求通鉴。所有善本。为之纸贵。可见上行下效。感应之机。捷于桴鼓。若使见诸实事。着为令典。其鼓舞更不知何如矣。乃自去秋至今。未见举行。自以政务殷繁。暂为停缓耳。以   皇太后求治之诚。岂有始勤终怠之虑哉。但今天下望治情殷。美意争传于万口。实政未举于一朝。论者以 朝廷有此善举。而诸臣不克成其事。诚可惜也。或谓今日之务。宜求实济。不必沾沾于具文。 实济不分于而分于心。心之不存。虽帝典王谟。皆可视为具文。而无关体要。心之所属。虽衢讴巷议。皆有资于实济。而为益身心。通鉴一书备详治忽之由。足定从违之准。尤治天下者所急宜留意者也伏愿   皇太后明降谕旨。诹日进讲。以  天亶之聪明。  日新之学问。不惟  圣治弥增美备。中外共仰精勤。而我  皇上好学之心。日闻  慈训。亦必益思奋勉矣。臣愚昧之见是否有当。伏乞   皇太后  皇上圣鉴。谨 奏。

再通鉴一书。卷帙浩繁。似可择其有关治乱得失者。日讲一二事。此外无庸及。以归简易。至致治之理。莫备于经。若取四书五经中切要之言。俾讲官衍为讲义。敷陈推阐。与史鉴互相发明。则裨益  圣德尤非浅鲜。附片谨 奏。伏候  圣裁。

经筵讲义二篇   
倭仁

   学而时习之至不亦君子乎

臣谨案论语首章言学。是圣人吃紧为人语。世上无人不当学。帝王之学。为天下治乱所关。宗社民生所系。尤为紧要。朱子恐人不知所学何事。注中提出一性字。始能尽人性。尽物性。尧舜禹汤文武皆是先觉。汤之日新又新。文之缉熙敬止。皆是时习样子。今日必须立起志来。以古圣先贤为法。未知必求其知。未能必求其能。如此日有孜孜。虽与尧舜禹汤文武比烈可也。望  圣明勉之。 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即学于古训乃有获之意。师心自用。断不能明善复初。

   道千乘之国至使民以时

臣谨案此言治国之要。亦是治天下之要。敬为万事之纲。一言一动。尚不可忽。国事乎。事无论大小。动于一念。便思及治乱所关。行于一时。便念到安危所系。如何敢不兢兢业业。至于信乃上下相孚之枢纽。法令一。使人有所率循。赏罚公。使人有所激劝。布一诏旨。四方谅其不欺。创一制度。百年守而不变。是之谓信。国用奢俭。不但关乎经费。并且系乎君心。一有不节。即为败度败礼之根。如寡嗜欲。省工作。止游畋。皆是节用之事。必如此则财有余裕。而国用不至匮乏。民者国之本也。古之人君视民如子。一民饥如己饥。一民寒如己寒。必使无一夫不得其所。书曰抚我则后。虐我则雠。可不爱乎。



卷十一 治体五治法上

  秦置郡县论   
刘绍攽

郑伯行成夷于九县。县之名始于春秋之衰。至秦则尽天下而郡县耳。班氏讥其废封建而亡。柳子厚谓封建非圣人意。皆未揆后世之时与势而熟筹之也。盖封建郡县。均有善不善焉。多其国则势分。势分则力小。力小则易制。且私其土。子其民。夫孰不尽心者。非甚不肖。断不敢自暴其所有。固不独众建同姓。为国藩辅已也。此其善也。而后属疏远。互相攻击。甚至不贡不朝。争为雄长。周衰之弊。较然可睹。此其不善也。郡县则无虑是矣。第官是土者。率数岁而一迁。或半岁而一易。是方之风土人情。卒难洞悉于旦夕。迨其知之甫欲有为。而差替之命已至。以故视其地若邮舍。驭其民若路人。民亦见是官之不常。止求貌承。承于一时。谁肯服化于永久。一旦王室衰微。土崩瓦解。无团结之心。亡秦之续。求如东周。徒建空名于公侯之上。而不可得。此其不善也。熟筹于善不善之间。则唯仍郡县之制。师封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