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从此北北疑西之讹行向北天竺。在道一月。得度岭。冬夏有雪。又有毒陇。疑毒龙池之讹度岭已到北天竺。始入其境。顺岭西南。行十五日。崖岸险绝。石壁千仞。下有水名新头河。昔人凿石通路。及度七百傍梯。已蹑悬过沙河两岸相去八十步。渡河便到乌苌国。是正北天竺也。北魏僧惠生从于阗历朱驹波国。又南行入渴盘陀国界。西行六日。登岭山。复西行三日。到孟城。三日到毒龙池。自发岭。步步渐高。如此四日。乃得至岭。依约中下。实天半矣。渴盘陀国。正在山顶。自岭已西。水皆西流入西海。世人云。是天地之中。九月中旬。入和国。十月初旬。入严达国。十一月中旬。入弥国。渐出岭。硗确危峻。人马仅通。铁索悬渡。下不见底。十二月初旬。入乌国。北接岭。南连天竺云云。按法显惠生。同出一途。由于阗而南踰岭。以达于北印度。是以道罣远近。及所经国名。大略相同。竭又即渴盘陀。于麾即朱驹波。又乌苌乌一也。准以地望。在克什弥尔之东境。古今译音各别耳。傍梯即偏桥栈道。悬渡即溜筒铁索三藏之地。及滇蜀徼外。所在多有。至若唐元奘之使西域。与元邱长春之诣雪山行在。则皆由伊犁西行。遶出岭之外。经铁门过缚刍河。折南踰大雪山。以达于北印度。故未经悬渡焉。

程途有东西道之别。津渡有上下游之分。魏晋以前往罽宾者。多由东道出于阗。必经悬渡傍梯之险。唐宋而后至天竺者。多由西道出疏勒。亦有铁门石峡之奇。邱长春西[游](淤)记云。初从铁门过阿母河。至印度北雪山行在。及归。从他道过石峡。有石梁横其上。下流甚急。赋诗有水北铁门犹自可。水南石峡更堪惊之句。此水即印度河在悬渡之下游者也。石峡乃巴达克山另一小水。西北流入缚刍河。非印度河也。长春仅至雪山行宫。尚未入北印度境。无[缘](篆)得渡印度河。予初亦误。未及更正。今补注于此。海国图志东西易置。上下乖舛移。悬渡于巴达克山之西。反以石梁为其上流。其误三也。又法显记顺恒水东下十八由延。南岸有瞻波大国。从此东行近五十由。延到多摩梨靬国。即是海口。其说甚明。自郦氏水经注。别引大秦。一名梨靬之文。致令后人眯惑。魏氏遂移梨靬于印度河口。附会于条支濒西海之地。尤谬之远矣。且谓缚刍河与印度河。同发源于岭上之大龙池。西行六七百里。始分为二。缚刍河北流。经图斯泊。印度河西流。经伊西洱泊。直至包社。始转而南。印度河岂有如此之迂远哉。其误四也。且夫五印度幅员辽。东至亚山阿拉干。西至阿富汗俾路芝。南际大海。北抵大雪山为界。其中列国数十。大小不等。元奘记述最详。疆域广狭。道里远近。井井有条。其逾印度河至狼揭罗国。则曰。自此西北至波刺斯拂西女等国。皆非印度之境也。乃魏默深则并波斯天方安息条支诸国。迄于地中海。概目为西印度。其迤北一带。则巴达克山。布哈尔机洼。及哈萨克游牧诸部落。概指为北印度。故为夸大之词。铺张扬厉。是诚何心。岂知西域诸部自古皆回教。语言文字。风俗种族。与五印度各不相同。虽罽宾月氐。境壤毘连。迭为强弱。互相兼并。或彼或此。原无一定之界限。然不得因据其地。遂并诬其名。方今五印度为英人所踞。将英伦三亦可目为西印度。有是理乎。余观西人地图。凡绘印度全境者。西至阿富汗俾路芝。北至大雪山而止。即梁书所云。从月支高附以西南至西海。东至盘越。列国数十。皆身毒也。汉唐诸史及释氏西域记凡言西海者。多指印度洋。非地中海。故印度河归西海。恒河归东海。水经注所谓二水所注。两海所纳。自为东西。是已。月氐即今之阿富汗。高附与甲布译音相近。顺印度河而下。西南至于科曼海湾。为西海也。若以地中海为西海。则当云从月氐安息以西至西海。不当云以西南。然则月氐安息之非印度明矣。

  恒河考下              
黄楙裁

恒河者。安治士河也。恒之与安。华梵译音之异也。源流广大。支派纷繁。经行中东二印度。平衍膏腴。物产殷阜。列国数十。自古名城胜迹。琳宫梵剎。号称西天乐土。诸佛菩萨。亦多托生其间。是以释典说法。动喻恒河。西北希模黎雅大山。绵数千里。重峦巘。大小溪涧数百道。滂沱南下。汇注于恒。至痕都司丹以下。地势宽平。渠并愈多。洄浩瀚。广至数里或十余里不等。迄于东印度孟加拉国。会合廓尔喀布丹亚山诸国之水以入于海。首尾五千余里云。顾恒河初无正干。来既众派。去复歧。就其源之最大者而论之。凡有五水。为北源者三。曰安治士。曰延那。曰殑伽。为南源者二。曰干普。曰申河。其余旁支别派。更仆难终矣。安治士亦有三源。正中曰萨罕。发源后藏阿里大雪山之阳。西南流入北印度。为威聊一作古尔瓦勒德列二国之分界。至好儿穵折南流入中印度。转东南至勿鹿亚巴。约千余里。与左右二源相合。左源曰萨利。出于米鹿。南流少东经孟波利。又东南流来会。右源曰冷庚伽。出于德列国北境。南流经慕那得巴。又东南与楞普尔。巴勒里。巴勒里城路通后藏。嘉庆十九年为廓尔喀所据。后让于英人。被勒摩即东女国。居大山中。界连西藏。元奘记作婆罗吸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