纡折而南、迤北入于湘过水、水经、湘水又东北过阴山县西、水从东南来注之、按阴山晋县、在今攸县西北六十里、据水注阴山为西汉县、而汉志长沙国无之、水出衡州府酃县南屏水山、北流径其县西、灵秋水南来会之、又北沔渡河东南来注之、西北径长沙府茶陵州治南、屈曲过其东北、汉志长沙国茶陵县下云、泥水西入湘、行七百里、水经、水出茶陵县上乡西北、过其县西、按汉茶陵县在今茶陵州东、水经注、水出江州安成郡广兴县太平山、泉不常见、导源西北、流径茶陵县之南、屈而过其县西北、按广兴晋县、在今江西吉安府永新县西北八十里、西北至长沙府攸县南、攸水东北来注之、水经、又西北过攸县南注、攸水出东南安成郡安复县封侯山、西北流径其县北、又西南流至茶陵县、入于水、按攸汉属长沙国、即今攸县治、安复晋县、隋讹复为福、在今吉安府安福县西六十里、又西衡州府安仁县永乐江东南来注之、水经、又西北过阴山县南注、又西径历口县有历水下注水、按历口未知何代县、在今安仁县境、又西北入于湘、 湘江又北径衡山县东、又北东过漉水、水经、湘水又北过醴陵县西、漉水从东南来注之、按醴陵即今县治、漉水有二源、南源出江西萍乡县东北、萍川径城南西流、北源出长沙府浏阳县南界、南流会于醴陵县东双江口、西径城南、水经、漉水出醴陵县东漉山、西过其县南、注渌水、东出安城乡翁陵山、余谓漉渌声相近、后人藉便以渌为称、虽翁陵名异、而即麓是同、又西铁河南来注之、又西至漉浦入于湘、水经、屈从县西、西北流至漉浦、注入于湘、

湘江又北迤西至湘潭县、南过涟水、水经注、湘水又北径建宁县、按建宁县在今湘潭北、 涟水出宝庆府治邵阳县东北龙山、北流百余里、澹水出安化县南、北来注之、东至大江口、永丰望岳二河南来、合而注之、又东豆溪河东北来注之、又东花桥河南来注之、又东径湘乡县南、水经、涟水出连道县西、资水之别注、水出邵陵县界、南径连道县、县故城在湘乡县西百六十里、东径衡阳湘乡县南、屈径其东、按邵陵晋县即今邵阳县治、湘乡东汉县、即今湘乡县治、又东至湘潭县南、飞羊水西南来注之、东入于湘、水经、东北过湘南县南、又东北至临湘县西南、东入于湘、按湘南汉县、在今湘潭县西六十里、临湘汉县、即今长沙府治也、 湘江又北径湘潭县东、又北至长沙府城西北隅、过浏水、水经、湘水又北过临湘县西、浏水从县西北流注之、 浏水出浏阳县东、有二源、北曰大溪、南曰小溪、西流合于双江口、西径县城南、又西至长沙府城北、入于湘、水经、浏水出临湘东南浏阳县西北、过其县东北、与涝水合、西入于湘、按浏阳晋县、在今浏阳县东、今涝水自入于湘、不合浏水也、 湘江又北、涝溪东来注之、又西北、沩水西南来注之、水经、湘水又北、沩水从西南来注之、沩出宁乡县西百四十里大沩山、径其城南、东北出沩口、今曰靖港入湘、水经注、沩水出益阳县马头山、东径新阳县南、又东入临湘县、历沩口戍东、南注湘、按益阳汉县、在今益阳县东八十里、新阳亦汉县、志阙、晋改曰新康、在今宁乡县西十里、又北至乔口、在长沙西北九十里资江自益阳县东分流注之、又北径湘阴县城西、又北左过临资口、今俗谓此为芦陵潭、入口三十里、有内口、为林子口也、会于资、水经注、湘口左岸有高口、水出益阳县西、北径高口戍南、又西北、上鼻水自鼻州上口受湘西入焉、谓之上鼻浦、高水西北与下鼻浦合、水自鼻州下口首受湘川、西通高水、谓之下鼻口、高水又西北右屈为陵子潭、东北流注湘为陵子口、湘水自高口戍东、又北、右径鼻洲、左合上鼻口、又北、右对下鼻口、又北、得陵子口、按高口即今乔口、声形俱相近、未知其孰误、临资者、以临资水而名、水经谓资台沅、不谓此为资水、故字作陵子、别有作林子者、未知何据、资江出宝庆府武冈州西南、径其州南、汉志零陵郡都梁侯国下云、路山资水所出、东北至益阳入沅、过郡二、行千八百里、水经、资水出零陵都梁县路山、注资水、出武陵郡无阳县界唐山、路山之别名、东北径邵陵郡武冈县南、又径建兴县南、又径都梁县南、按都梁汉县、在今武冈州东北、无阳晋县、在今沅州府芷江县东南、武冈南宋县、即今州治、建兴晋县、亦在武冈州东北、东流新宁县、夫夷水西南来注之、水经、东北过夫夷县、注夫水、出县西南零陵县界少延山、东北流径扶阳南、又东注邵陵水、按夫夷汉县、在今新宁县东北、扶阳即汉夫夷也、

又东北为邵陵水武冈州北、诸水西来注之、水经注、高平水出武陵郡沅陵县首望山、西南径高平县南、又东入邵陵县界、南入于邵陵水、按沅陵汉县、在今辰州府沅陵县西南、高平晋县、在今宝庆府新化县西南一百里、又东北至宝庆府治邵阳县城北、云泉水数源会为一溪、南来注之、水经、资水又东北过邵陵县之北、注邵陵水、又东会云泉水、水出零陵永昌县云泉山、西北流径邵阳南、北注邵陵水、按永昌晋县、在今永州府祁阳县西八十里、又北径新化县治东北、又西北过渠江、水经注、自下东北出益阳县、其径流山峡、名之为茱萸江、水变名也、又东北过敷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