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皆未尝博观而深求之。此世儒之陋。有志之士。所宜深戒。骄矜则不能集思广益。长傲饰非。百病皆由此生。夫子谓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则不足观。有以也夫。

一考较高下。所以启人争心。故伊川非之。学海堂之制。年定四考。黄君彭年条议天津精舍规例。以稽课代考。此意甚美。湖南校。经堂。则于日记中第其高下。优给奖赀。山长初到。未审成规。发题试士。品次甲乙。起讙哗。各人用力所在不同。山长取录。或赏其意。或采其辞。断不能人人餍心。反使子衿有慢师之过。长者受不明之讥。今仿参其意。不定考试。惟稽课程。有褒贬而无等第。非仅免争。亦以崇厚。至谓此法足以塞钞袭代替之弊。杜利欲之门。勿论然否。亦断不忍以此心薄待多士也。

一诸生于四书通鉴都注籍诵习外。各治一经。或诗或书。各治一史。或史记。或汉书。其兵农盐漕各政。听本人专习兼习。在昔孔门教士。政事言语。不必同科。虞廷用才教稼明刑。各专厥职。诚以人生才力有限。与其博而不精。不如专而能一也。至精力过人者。原可兼收蓄。

一日课按学海堂规制。分句读。评校。钞录。箸述四者。句读钞录。按日无阙。评校箸述。一听本生。不列课程。文达所定读经日二十页。似为过多。 国朝汉学诸公。穷竟日之力。不过五页。为参考众说。故稽时日。今课程经史重。又与专治经籍者不同。定以五页。繁简合宜。四子书不定页数。通鉴以三十页为度。史汉或一卷为限。要之课程。但能使归画一。诸生宜视为切己之事。勿仅以具文视之。斯授者尽其心。受者获其益。不然。虽条例繁密。终无补也。

一诸生功课。每月一稽。稽时诸生将所读书。敬呈山长。质疑问难。所有评校箸述。留山长处。静侯评订。即或评订不当。本生之心亦宜敬受断。不可便生轻薄。师之于弟。君父而外。此为最重。情义周洽。原无形见存。间有训正。或因病下药。或杜渐防微。或借彼攻此。无非化育陶成之心。倘稍加指驳。即形怨怒。不惟弟职有亏。亦德器不广矣。

一出入必讥。似非待士之道。若漫不省察。则绝无限制。在好学君子。原不须此。然众人之勤。难保无一人之惰。则讥固所以制惰者也。出入无节。必至友朋此往彼来。虽诸生性厌酬接。亦无辞以谢之。有门籍注记。正可藉塞其路。昔邴原勤业。口不饮酒。仲舒读书。目不窥园。纷纷接纳。徒荒日力耳。颜渊壮岁。盛德焕发。邓仲华周公瑾英年功名震宇宙。静夜自维。则有欲征逐而不遑者矣。何待讥焉。

一师道有教无类。人才愈多。则成就愈众。他日之敷施愈宏。精舍本不为一州一县起见。自应来者不拒。然绌于经费。不得不限以定数。其调充额者。未必人皆高才。不须观听过深。其未调充额者。或限于见闻。不无遗珠之叹。其有自备膏火。愿来附学者。待视无二。但不宜妄相菲薄。私立党羽。山长视诸生如子弟。断无厚此薄彼之心。诸生宜深体此意。敬业乐。倘稍有隔阂。恐启末俗侈肆凌驾之习。所关世道人心。实非浅鲜。

一每月朔望。山长率诸生衣冠谒圣。谒圣既毕。诸生以次诣谒山长。此虽仪文末节。然古人一拜一跪。精意存焉。常人之情。晏居深处则肆焉。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惰者恭。侈者敛矣。悬古大人君子于胸中。则世俗委琐之见顿消。故监观陟降。贤者以之凝心神。而束筋骸也。三日不见叔度。则鄙吝复生。见君子而后厌然。有道之不可不日亲也如是夫。诸生慎勿视同繁文。托故不诣。其明理者。尚宜先为之倡。若依违观望。则自外于名教矣。

一夙兴为学者第一要务。舜之徒。鸡鸣而起。孳孳为善。故朝而受业。士之职也。清明在躬。志气如神。古人谓此时求道则易悟。为事则易成。良有以也。诸生宜黎明即起。温诵四子书。反复涵咏。果能澄心静契。则本日神志自敛。放心自收。虚灵自澈。大学知止而后有定一节。尤用功切要语。宜时玩味胸中。此心有主。则本日任读何书。自有要领。不然。虽多奚为。

一钞录宜分三项。所以内体而外用也。诸生平日读书。凡遇学术精深渊微之处。录入内篇。以厚本原。典章政事。崇论宏议。远略壮猷。录入外篇。以广措施。权谋术数。兵机诡道。录入杂篇。以应急变。斯为本末兼该。细大不遗。

一近人箸述。必以注经注子当之。否则不得与斯。殆亦时贤习气。注经注子。非真有所得。足以补前贤而牖后学者。慎勿轻为。其轻为者。或铺张门面。藉欺流俗。或自忘浅陋。敝帚千金。终为雅识所讥也。此次精舍。实欲为 国造数有体有用之才。非可仅以博闻强识塞责。诸生匡坐。或论古人之贤否。或辨学术之是非。或议政事之得失。皆可谓之箸述。不必如各省精舍例。以解经若千条。考订制度若干篇也。然古昔制度。通才岂可不知。要在重本轻末。由大及小而已。诸生识之。

  请另设专棚考试折   
杜瑞联

为昭通府属道路窵远请另设专棚俾士子就近赴试以恤寒畯恭折仰祈  圣鉴事窃查云南昭通府所辖大关鲁甸镇雄恩安永善五厅县文武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