氏自唐初迁于眉。至宋洵轼父子而始显。方氏自唐代以前。史传着氏姓者绝。及宋而渐蕃。至明而大盛。此门运迟速所开。有天命而不可知与。将由形家之言。举三代而后之贵贱荣悴隆替。悉归于先祖墓田之祥。如袁安之事者与。以吾方氏二族之在桐城者考之。益信不爽焉。顾人之有世。譬水之有源。源远而末益歧。是故人贤且贵者则着。不贤而微焉者则不着。亦如水之大者则有名。而其支流之微者。经亦焉。自黄帝时之方雷。至虞舜之方回。三百有余年。自舜之方回。至周之方叔。千二百有余年。自汉廷尉赏军师望策对之储。至唐处士干。七百有余年。以苏明允之言计之。三十年而易一世。则为百世矣。百世之久。而仅得此六七贤。则其余之微而不着。随世磨灭者固多矣。处士之祖。由婺源而迁。吾之祖。亦由婺源而迁。由处士之祖。以及吾之祖。又千有余年。而其世之微而不着。随世磨灭者。犹之昔也。其不着也。固由贤且贵者之少。而明允乃归之谱之不立。其辞强而其意则隐矣。吾则不然。夫世之不着。由贤且贵者之少。其得存于今。则世固未绝也。不著者。吾无如之何矣。幸而未绝。不至如眉苏氏自高祖以上不可详。则安得不为之谱以纪之。以同吾一本之思也。独是以久微之世而为之谱。不溯姓源。则为无始。纪之。则来遥遥华冑之诮。然后叹欧阳永叔苏明允谱法仁至义尽。为万世不易之良则也。

其法断自可见之世。即以为祖。而凡远而不可详者。截而置之。谱以纪世。非以纪贵。谱以纪信。不以纪虚也。虽然。不考欧苏所以为谱之意。与夫所以为谱之法。而曰吾法欧苏也。则亦徒慕其虚名。实未其着撰。盖宋承五代之季。仕宦遭乱奔亡。失其世系。百余年间。士大夫茫然莫识其祖。又有私鬻告敕乱易昭穆。族姓大淆。永叔明允惄焉伤之。始刱为族谱以纪其世。大抵皆有惩于诬之妄。而本其确信者谱之。求为尽制以尽伦焉。故其于得姓受氏。远近分合。考信坟籍。不疑不惑。万世为昭。及其断而为之谱也。刱通新义。例法谨严。一出以精义。上法孟坚子云。而一洗魏晋以来之陋。皜皜乎为千古不多见之作。所以可贵。世俗无闻。不足以知之。既未见其书。又不悟今俗所为。回与其法相戾。而猥曰为谱必法欧苏也。此与耳食何异。吾尝综详其法。以与今俗相校。盖有二失。七不同焉。欧谱例曰。姓氏之出。其来也远。故其上世多亡不见。谱图之法。断自可见之世。即为高祖。下至五世元孙。而别为世。窃以夫人子孙相继。人人有高祖。人人必为人之高祖。奈何截以五世乎。此欧谱之失也。苏氏为高祖不可考。不得已而断始于此。犹之可也。而使后世之得为谱者。人人迁其高祖之父。别存先谱。则就此人之谱观之。不疑于吾始乎。此苏谱之失也。苏谱列序上世名德。远自神灵。及于益州长史味道。皆以亲尽。断而不谱。而别录于后。今俗所为。其于详之载。非失之诬。则失之漏。其不同一也。苏谱横叙各望。如列屏。如模绣。今俗所为。概统于一望。其不同二也。苏谱断始高祖。盖无如何。而不得已。今世为谱者。莫不起于始迁之祖。而始迁之祖。不必其适在五世也。其不同三也。苏谱法曰。必嫡子而后可以为谱。为谱者。皆存其高祖。而迁其高祖之父。今世为谱者。不必嫡子。嫡子亦不必咸能为谱。而高祖以上。亦无可迁。其不同四也。苏谱法曰。凡今天下之人。惟天子之子。与始为大夫者。而后可为大宗。其余则否。独小宗之法。犹可施于天下。故为族谱者。其法皆从小宗。今世宗法不甚讲。又一族之中。为大夫多有且有。父子兄弟。同时相继为大夫。孰为大宗。孰为小宗。其不同五也。苏谱独详。且尊其所出。而其它则否。欧谱亦云。详其亲者近者。而其疏者远者。其所为者。虽属亲支小宗私谱。而固已有详之殊。不如今人之谱。详则俱详。则俱。壹视人之行历以为之准。为至公也。其不同六也。欧谱苏谱。皆专主系世。而后世之谱。多载传赞。扬美虚词。其不同七也。最此二失七不同。而世为族谱者。终必托之以为称首。则以其反古断始。因而实同刱也。

故吾今为族谱。虽本欧苏之法。而亦少变通之。兼用乡先生姚姬传先生谱法。期于世次易明。文简易检。册轻易挟。其法以始迁之祖为之大宗。二世以下。各从其支系所出。为之小宗。小宗每九世为一卷。从二世起。尽今日而止。长房毕。再谱次房。亦如之。以今日修谱之人为断。各于其本支。推其长房长子一人为嫡。如长房绝。则推其次长。苏氏所谓惟嫡子而后可以为谱也。自此人本身。上至高祖。下及其曾元。累九世共为一卷。又旁及其高祖之兄弟。每房为一卷。曰此九族五服图也。高祖以上。又累之以及其高祖。至于始祖而止。今日修谱之嫡子。以十八世为率。其下不及九世。其上必断自十一世起。而虚其子孙曾元焉。其有过九世者。则以所过之人。别冠为卷。此欧苏法也。但欧苏截以五世。吾法以九世。欧别为世。苏别为谱。吾但别为卷耳。别为卷。以便支族之易携挟。此姚法也。但姚谱三格。吾依欧谱五格。此史汉表法。本无定也。约曰。凡同大宗始祖者。休戚庆吊。皆必相闻遗。同小宗者加密厚焉。同高祖九族者又厚焉。若不幸有灾祸。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