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属而他立也。礼之权而不失经者也。惟庾蔚之谓闲代取嗣。古未之闻。然试以各亲其亲之常情准之。则必喟然发寤。以为不悖于先王之道矣。故昭穆相续。其常也。如亲属无当立者。不得已而立从孙为孙。如父子之谊。仍不改其昭穆之伦。毋亦势之不得不然。而圣人之所许与庾蔚之虽以闲代立后为非。然其论为后于异姓。而本宗乏嗣者。宜以子后其本生父。仍不外乎闲代立后之说。盖穷于势之无可如何。故不得已而出此耳。通典卷六十九引宋庾蔚之曰。神不歆非类。盖舍己族而取他人之族为后。若己族无所取而养他人者。生得养己之老。死得奉其先祀。神有灵化。岂不嘉其功乎。唯所养之父自有后。而本宗绝嗣者。便当还其本宗。奉其宗祀。服所养父母依继父齐衰期。若二家俱无后。则宜停所养家。依为人后服。其本亲例降一等。有子以后。其父未有后之间。别立室以祀之。是也。

然而闲代立后究不如独子兼祧。盖出继异姓而本宗乏嗣者。止可令其子分嗣。而己身不可兼祧。此不得不闲代立后者也。出继同姓。而本生乏嗣者。即可令其子分嗣。而己身仍可兼祧。此不限于闲代立后者也。然则有兼祧之法以弥其阙陷。则小宗且不必闲代立后。而大宗更不必闲代立后矣。或谓小宗之子。可以出继大宗。而不可以兼祧大宗。抑知小宗之子兼祧大宗者。由于大宗无子。小宗止有一子。故有谓小宗可绝。大宗不可绝者。此戴圣之说。通典卷九十六引汉石渠议大宗无后。族无庶子。己有一嫡子。当绝父祀以后大宗否。戴圣云。大宗不可绝。言嫡子不为后者。不得先庶耳。族无庶子。则当绝父以后大宗。而班固从之。白虎通卷一下云。为人作子何。小宗可以绝。大宗不可绝故舍己之后。往为后于大宗。所以尊祖。重不绝大宗也。何休亦从之。何氏公羊庄二十三年传注云。小宗无子则绝。大宗无子则不绝。重本也。有谓大宗可绝。小宗不可绝者。此闻人通汉之说。通典又引汉石渠议。闻人通汉云。大宗有绝。子不绝其父而范宁从之。通典又引晋范宁云。夫嫡子存。则奉养有主。嫡子亡。则烝尝靡寄。是以支子有出后之义。而无废嫡之文。故嫡子不得后大宗。但云以支子继大宗。则义已畅矣。不应复云嫡子不得继大宗。此乃小宗不可绝之明文也。许猛亦从之。通典又引晋或问许猛云。为人后时有昆弟。后昆弟亡无后。当得还否。猛答曰丧服传曰。嫡子不得后大宗。言大宗虽重。犹不夺己之正以后之也。推此而论。小宗无支子。则大宗自绝矣。子不绝父之后。本家无嗣。于义得还。出后者还本追服。有谓大宗小宗皆不可绝者。此田琼之说。通典又引魏刘得问。以为人后者。支子可也。长子不以为后。同宗无支子。唯有长子。长子不后人。则大宗绝。后则违礼。如之何。田琼答曰。以长子后大宗。则成宗子礼。诸父无后。祭于宗家。后以其庶子还承其父。而范汪从之。通典又引晋范汪祭典云。废小宗。昭穆不乱。废大宗。昭穆乱矣。先王所以重大宗也。岂得不废小宗以继大宗乎。既明大宗不可以绝。则支子当有继祖。是无父者也。今按所谓支子者。小宗嫡子之次子也。所谓继祖者。继小宗之祖也。所谓无父者。其父出继大宗。故小宗阙一世也。庾蔚之亦从之。通典卷六十九引宋庾蔚之曰。若己族无所取而养他人者。云云。详见上文。今按庾氏所言。系寄养于他族者。尚不绝其本族。则出嗣于大宗者。必不绝其小宗。此虽未见明文。固可默会其意矣今按仪礼丧服传云。大宗者。尊之统也。大宗者。收族者也。不可以绝。诸儒谓大宗不可绝者。据此语为证也。又云。故族人以支子后大宗。嫡子不得后大宗。诸儒谓小宗不可绝者。据此语为证也。礼记服问引传曰。君子不夺人之丧。亦不可夺丧也。准此以推。知君子不绝人之后。亦不可绝后也。然则小宗兼祧大宗者。大宗固不可绝。而小宗亦不可绝矣。

或谓大宗之子。不当出继小宗。亦不当兼祧小宗。抑知大宗之子兼祧小宗者。由于小宗无子。大宗止有一子。故有谓大宗支子。不得出继小宗者。此曹述初之说。有谓大宗支子。不妨出继小宗者。此张湛之说。通典卷九十六引晋博士曹述初议曰。礼。大宗无子。族人以支子后之。不为小宗立后。张湛谓曹曰。若如前议。则兄弟以子相养者。代代有之。此辈甚众。时无讥议。盖同系一祖。兄弟所生。犹如己子。非犯礼违义故也。虽非礼之正义。亦是一代成制由来故事。南齐江以大宗之子出继小宗。既而因大宗无人。复还其本。是时仆射王俭议。以之幼子继小宗为孙。此就张湛之说而推之也。尚书参议。驳荀顗何琦兄孙可以为后之论。此就曹述初之说而演之也。南齐书江传云。初宋明帝出继从叔愻为从祖渟后。于是仆射王俭启。礼无从小宗之文。近世缘情。皆由父祖之命。未有既孤之后。出继宗族也。虽复臣子一揆。而义非天属。江忠简允嗣所寄。唯一人。傍无眷属。宜还本。若不欲江愻绝后。可以小儿继愻为孙。尚书参议。谓闲世立后。礼无其文。荀顗无子立孙。坠礼之始。何琦又立此论。义无所据。于是还本家。诏使自量立后者。今按礼记檀弓云。兄弟之子犹子也。盖引而近之也。使谓弟子当出继大宗。而兄子不当出继小宗。则是兄可视弟之子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