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芜谫陋之习。不学者以为得计。老成者深有隐忧。况人数过众。则官师之约束难。取额过宽。则士林之流品杂。其于士习文风。殊有关系。定例虽有可缺勿滥之条。然 朝廷增其名。而使者减其实。既非臣子所当为。亦乖立法之本意。伏思一县菁华几何。开报动逾数万。谁用谁销。但凭口说。接踵而来者方多。在议奖时不过刻者。 朝廷宽大之深恩。而呈报时不无虚滥者。胥吏朦蔽之故智。伏祈 敕下各省督抚于捐输团练经费呈请广额者。必须切实核减。再为入告。并 饬部臣将原定章程。量加变通。稍为从严。庶名器无过轻之虞。人文无日下之患。臣为培养楚省文风起见。是否有当。伏乞  圣鉴。

  推广拔贡议 
陈澧

取士之法有二。荐举也。考试也。论者曰。考试善。糊名易书。至公也。荐举不善。夤缘奔竞。多私也。窃以为不然。今之拔贡。非荐举耶。举人进士。夤缘关节者。岂无其人耶。举人进士。文理不通者多矣。而文理不通之拔贡实少。然则荐举之法善矣。其故何也。拔贡始举于教官。必尝试高等而无劣行者。否则惧学政诘责。学政三年一任。其试士也再。又合前任所试以稽其高下。而三年中于士之知名者。亦必有闻焉。及教官之举之也。又一再试而后拔之。非如乡试会试。以一日之短长而去取之也。且一县而拔一人。苟文行庸劣。即不能服一县之士之心。非如乡试会试。可谢以糊名易书。而文字之真伪。素行之善否。皆不得而知也。此拔贡之法所以善也。今乡试会试作獘之案见矣。法久而獘多。防之不胜防。不若推广拔贡。分其登进之途。夫一县之士。文行优者必有数人。今惟拔一人焉。又十二年而一拔焉。其得才也几何。莫若仿乡试之例。三年一拔。其数以州县之大小为差。其 廷试授官也。与进士等。使天下之士。得由二途并进。岂不善哉。至若优贡三年一举。而 廷试例无一等。案同治初。官文恭任湖广总督。奏请优贡 廷试如拔贡例。自是始有一等。此文作于同治前。故云然。若三年一拔贡。则优贡可废矣。

  请擢用优贡疏          
湖广总督官文

窃臣考历代取士之法。不外选举考试两途。军兴以来。论者多患科举之獘。请筹变通之法。于是有开特科举人材诸议。臣以为我 朝立法。本寓有周汉乡举里选之制。则优贡一途是也。夫科甲登进。皆系糊名。拔贡考试。亦重文艺。惟优贡由各学出具考语。并将优行各条造册申详。学臣访查无异。先行送部。又会同督抚一体考核。择其文行兼优者。会衔保题。三年一举。大省不过六名。中省不过四名。小省不过二名。其查之也至详。其举之也至慎。犹恐不得其人。历经议准任缺无滥。且系在学臣任满之时。其接任未久尚未真知者。俟之下届。是则  皇上分遣近臣按行各省。于考取优贡力为慎重之至意。乃岁久成俗。但取充数。举之多不经意。得者亦不为荣。推原其故。由于 朝考之时。向来相沿概置二等。优贡诸生。无因自见。则徒为贡监中增一名目而已。臣愚以为今日访求人材。与其别设特科。何如就优贡旧章。核实选举。务取乡党无间。名望咸优。如求将材。即可访娴习韬钤之士。求史臣。即可访博通今古之人。求博学鸿词。则诸生中岂无淹雅之才。求孝廉方正。则诸生中自有笃行之士。所举既少。真才易得。为时甚裕。采访自周。严定举主之赏罚。俾他日得以参考。明示求贤之详慎。使州郡皆树风声。则举必其人。章惟由旧。无烦特科而皆能得士矣。惟 朝考之日。似宜仿照拔贡章程。亦在 殿廷考试。分别擢用。立予出身。或分京外之班。或授佐贰之职。俾品学优长者。得以自效。则互相观感庠序中益自濯磨矣。臣等再三商酌。意见相同。伏愿   皇上饬部妥议章程。以资激劝而收得人之效。谨合词具奏。伏乞  圣鉴。

  请慎重名器疏道光十三年          
朱嶟

窃惟赏赐者劝善之经。科目者求贤之道。我 国家设科取士。三年大比。录其文艺优长者。贡于春官。名曰举人。甚盛典也。上年畿辅荒旱。收成歉薄。百姓嗷嗷待哺。即荷  皇仁浩荡。赈粜频施。小民已无虞失所。嗣以日久用繁。各官倡议劝捐。本年二月。据潘仕成报捐银一万二千两。蒙 恩赏举人。准其一体会试。此乃  皇上逾格之鸿施。亦一时从权之至计。原未尝着为定例也。且潘仕成本系副榜贡生。去举人一间耳。 赏给举人。是于破格之中。仍寓量才之意。斟酌而行。岂漫然哉。厥后叶元黄立诚等陆续报捐。经巡城给事中顺天府府尹奏请议叙。事下大学士军机大臣会议。遂乃比照银数。请 赏举人。虽曰以昭画一。然于  圣主慎重名器之心。因材权衡之道。要未能深体而详究也。若因此遂成定例。臣窃谓适足生富家侥幸之心。而沮寒儒进修之志。查向来捐例。京官自郎中以下。外官自道府以下。皆准捐。至清要衙门。非举人出身者不得与焉。官可捐而出身不可捐也。今以输银助赈之故。而得为举人。则未登仕版者。将可报捐中书。已列部曹者。又得保送御史。纷纷然竞趋快捷方式。滥清班。欲肃官联。亦已难矣。况准其一体会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