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也。臣窃谓汉唐以来。儒者或精训诂。或明性理。或工文章。各得圣人之一端。若夫经行并修。体用兼备。求之往昔。代不数人。 国初诸儒。惟炎武可以当之。   皇上中兴以来。丰功伟烈半出名儒。盖炎武有以开其先也。或者谓炎武明室遗臣。理宜避忌。臣谓明臣黄道周负嵎屈强。抗我颜行。故儒孙奇逢曾撑螳臂。我   宣宗成皇帝特允礼臣之请。从祀孔子庙廷。炎武虽抱不仕之节。实为  盛世之民。伏读 国史儒林传。列于诸儒之首。  钦定四库全书。收其著作甚多。儒者自全其高节。  圣世廓然而大公。列之祀典。夫何疑焉。谨议。

  遵议先儒黄宗羲顾炎武从祀疏    
潘祖荫

窃臣等准礼部咨。以前任江西学政陈宝琛奏。请以故儒黄宗羲顾炎武从祀 文庙。钦奉  谕旨。命臣等赴内阁会议。臣等谨按从祀之典。古无所见。礼记文王世子。凡学。春官释奠于其先师。秋冬亦如之。又凡始立学。必先释奠于先圣先师。郑元注。先圣。周公若孔子。先师。汉礼有高堂生。乐有制氏。诗有毛公。书有伏生。亿可以为之。此为言从祀之始。汉魏以还。阙焉未举。唐贞观二十二年。诏左邱明等总二十二座。春秋二仲行释奠之礼。继遂以周公配成王。而以孔子为先圣。此为定从祀之始。推原事始。盖本乐祖瞽宗之义。凡从祀先圣者。皆博士弟子所从承学转相授受之本师。没则各以其师附祀。所谓将习其道。必各祭其师。证之古谊。斯为最合。濂洛诸贤。挺生宋代。卓然为世大师。元明以来。为增祀。亦因士习其教。故以崇德为报功。追契始初。并非相悖。厥后请祀纷纷。无关兹义。我 朝礼教昌明。动循古法。道光九年。   特旨不准李容从祀。盖惧空谈心性者冒越其闲。实与唐人创始之心。若合符节。臣等远遵其义。近懔   圣谟。谨核黄宗羲顾炎武之生平。及素所服习该故儒之遗书。窃谓宗羲炎武皆有传经之功道之力。崇正遏邪之实效。敢举其合于从祀之谊者。条列上闻。不厌烦渎。一一为我   皇太后  皇上陈之。我 朝文治昌明。经师辈出。诸经各有专家。各有疏义。精研小学。淹贯经者。尤难指数。盖自三代以来。经学至 国朝而极盛。而上溯渊源。并推至黄宗羲顾炎武而止。即至辨书古文之伪。发古韵之微。深通天算。博稽地理。凡朴学之专门。皆该二儒之遗绪。迄今著述。炳在人寰。传授既繁。渊源有在。是凡读其书习其言者。皆以该二儒为转相授受之本师。故道光年闲。京朝各官。特建顾炎武祠于京师。春秋祀事。直省学人。咸为执事。迄今不绝。盖亦未有之创举矣。臣等以为人心所在。即定论所凭。各省名臣达官。实不乏人。何以区区独祀该故儒。此即所谓将习其道。必各祭其师。皆发于人心之不自觉。臣等准之古谊。以为黄宗羲顾炎武当从祀者。此其一。然仅合古谊。而相乖今制。臣等亦不敢妄请。伏读道光九年   圣训。先儒升祔学宫。祀典至巨。必其人学术精纯。经纶卓越。方可以俎豆馨香。用昭崇德。又咸丰十年。议准从祀先儒。应以阐明圣学传受道统为断。臣等查黄宗羲编定明儒学案。综二百年学术升降之原。会通融贯。虽出自蕺山。而于姚江末派。痛予斥绝。故河东姚江两得其正。创修宋元学案。条分派别。祗斥邪而扶正。不伐异而党同。其称朱子谓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推挹可云极至。顾炎武不立讲学之名。而有蹈道之实。其论学之旨。谓圣人之道。曰博学于文。曰行己有耻。又谓今之理学。禅学也。不取之论语五经。而但资之语录。不知本矣。故所学一以肫笃精实。而无嚣张之气。门户之私。至推崇朱子。其所著日知录。皆可覆按。夫亦足以当学术精纯之目矣。然犹未证诸实效也。

明季心学盛行。颜山农何心隐李贽之徒。标目狂禅。荡无礼法。细行不谨。束书不观。学术既坏。国运随之。黄宗羲排斥其根株。顾炎武痛绝其支蔓。自二儒兴而禅学息矣。禅学息而朴学起矣。绝续之交。固由 景运之隆。亦该故儒教泽之力。所谓阐明圣学传授道统者非欤。至于经纶卓越之称。该二儒皆以经济交推。特以身丁末运。心在胜朝。自不能奋 昌期。各抒伟略。如顾炎武日知录所载。正定之辖五州二十七县。苏州之辖一州七县。而苏州之粮三百三万八千石。正定止一十万石。王者则壤成赋。岂有大小轻重之不同若此者。后之王者。审形势以制郡县。则土壤以起征科。乃平天下之先务。此即   列圣减定苏松浮粮。及增设直隶州改并州县之议。其它鉴明人之失。开我 朝之法者。不可枚举。而肇域志宅京记诸书。具有深意。尤非徒舆地之学。盖与宗羲明夷待访录。同为经济家必资之书矣。夫空言经济。能欺一时。而不能垂之后世。至流传二百余年。而读者犹思取法。则其非空言经济可知矣。臣等准之今制。以为黄宗羲顾炎武当从祀者。又其一。凡若此而无   列圣钦定之评。犹未敢遽定也。黄宗羲顾炎武经 四库著录之书。原案已经详列。提要褒许之语。学者无不周知。臣等毋庸复为引叙。惟   钦定国史儒林传。于黄宗羲传内。称其上下古今。穿穴言。自天文地志九流百家之教。无不精研。又称宗羲之学。出于蕺山。闻诚意慎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