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其同心辅。一切事务。俾各尽心筹划。再求   皇太后  皇上裁断施行。庶亲贤并用。既无专擅之患。亦无偏任之嫌。至朝夕纳诲。辅翼  圣德。则当于大臣中。择其治理素优者一二人。俾充师傅之任。逐日进讲经典。以扩充  圣聪。庶于古今治乱兴衰之道。可以详悉。而  圣德日增其高深。此所谓理宜守经也。至行政多端。首在用人。外而封疆大吏。则洁已率属。责在督抚。督抚贤。则一省赖以安全矣。军务地方。则训卒练兵。责在将帅。将帅良。则一方赖以捍御矣。臣以为宜  严旨晓谕。令各洗心涤虑。勿得仍蹈因循欺饰之獘。如大吏中有贪黩营私。不能廉正自持。察吏安民者。及将帅中有退缩不前。不能申明纪律。运筹决胜者。均即从重治罪。以示警戒。庶人人惕厉。而寰宇可望肃清矣。臣愚昧之见。是否有当。伏乞  圣鉴施行。

  政权操之自上疏咸丰十一年     
贾桢

奏为事关 国家大计。政权请操之自上。以振纲纪而防流獘事。伏惟我 朝   圣圣相承。从无   皇太后垂帘听政之典。前因御史董元章条奏。特降  谕旨甚晰。臣等复有何异词。惟是权不可下移。移则日替。礼不可稍渝。渝则獘生。我  皇上冲龄践祚。钦奉   先帝遗命。派怡亲王载垣等八人。赞襄政务。两月以来。用人行政。皆经该王大臣等拟定  谕旨。每有明发。均用  御赏同道堂图章。共见共闻。内外皆相钦奉。然臣等详慎思之。似尚非久远万全之策。不敢保日后之决无流獘也。寻绎赞襄二字之义。乃佐助而非主持也。若事无巨细。皆凭该王大臣之意。先行定议。然后进呈  皇上一览而行。是名为佐助而实则主持。日久相因。中外能无疑虑乎。今日之赞襄大臣。即昔日之军机大臣。向来军机大臣则事事先面奉  谕旨。准驳可否。悉经  钦定。始行拟  旨进呈。其有不合  圣意者。每奉  朱笔改正。此太阿之柄。不可假人之义也。为今计之。正宜   皇太后敷中宫之德化。操出治之威权。使臣工有所禀承。命令有所咨决。不居垂帘之虚名。而收听政之实效。准法前朝。宪章后代。不难折衷至当也。伏查汉之和熹邓皇后。顺烈梁皇后。晋之康献褚皇后。辽之睿智萧皇后。皆以太后临朝。史册称美。至宋朝之章献刘太后。有今世任姒之称。宣仁高太后。有女中尧舜之誉。明世穆宗皇后。神宗嫡母。上尊号曰仁圣皇太后。穆宗贵。神宗生母。上尊号曰慈圣皇太后。维时神宗十岁。政事皆由两宫决择。命大臣施行。亦未尝居垂帘之名也。我  皇上聪明天亶。正宜涵泳诗书。不数年即可亲政。而此数年间。外而贼匪未平。内而夷人偪处。何以拯时艰。何以饬法纪。固结人心。最为紧要。傥大权无所专属。以致人心惊疑。是则目前大可忧者。至   皇太后召见臣工礼节。及一切办事章程。仍循向来军机大臣承  旨旧制。或应量为变通。敬祈  饬下廷臣会议具奏。请  旨酌定。以示遵守。庶行政可免流獘。而中外人心。益深悦服矣。臣等意见相同。谨合词具奏。是否有当。伏乞  皇上圣鉴。

  请亲理大政疏咸丰十一年  
内阁学士胜保

奏为政柄下移。无以服众。应请   皇太后亲理大政。并另简近支亲王辅政。以正 国体而顺人心。恭折仰祈  圣鉴事。窃惟朝廷政柄。操之自上。非臣下所得而专。我 朝君臣之分极严。尤非前朝之比。自   文宗显皇帝龙驭上升。  皇上嗣位。聪明天亶。尚在冲龄。全在辅政得人。同民好恶。方足以资佐理。如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等。非不宣力有年。然而赫赫师尹。民具尔瞻。今竟以之当秉政巨任。揽 君国大权。以臣仆而代  纶音。挟  至尊以令天下。实无以副寄托之重。而餍四海之心。在该王等不过以承写   朱谕为词。居之不疑。不知我  皇上以宗子缵承大统。天与人归。原不以朱谕之有无为定。至赞襄政务一节。则当以亲亲尊贤为断。不得专以承写为凭。何也。   先皇帝弥留之际。近支亲王多不在侧。仰窥   顾命苦衷。所以未留   亲笔朱谕者。未必非以辅政难得其人。以待我  皇上自择而任之。以成未竟之志也。今  嗣圣既未亲政。   皇太后又不临朝。是政柄尽付之该王等数人。而所拟  谕旨。又非尽出自  宸衷。其托诸掣签简放。请钤用符信图章。在该王等原欲以此取信于人。无如人皆不能相信。民可畏。天下难欺。纵可勉强一时。不能行诸日久。如御史董元章条陈四事。极有关系。应准应驳惟当断自  圣裁。广集廷议。以定行止。该王等果知以 国事为重。亦当推贤虚己。免蹈危疑。乃径行拟  旨驳斥。已开矫窃之端。大失臣民之望。  命下之日。中外哗然。自古天无二日。民无二王。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凡统兵将帅暨各省疆臣。皆受   先皇帝特简。虽当势处万难。无不思竭力图报者。亦以统于所尊。故能一诚不贰。今一旦政柄下移。疑莫释。道路之人见  诏旨。皆曰此非吾  君之言也。此非吾   母后   圣母之意也。一切发号施令。真伪难分。众情汹汹。咸怀不服。不独天下人心日形解体。且恐外国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