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质异尚。因革损益。不主故常。然大纲之昭垂莫易。旷百世而可知也。世有魁儒硕德。笃学嗜古。欲崇德而广业。必于此会其归。新学小生。详其品节。服而习之。优游矩矱之途。沦浃肌肤之会。亦将由之以弗畔焉。余之乐此而不厌也。舍此欲奚适乎。当春融和。万景毕会。天穹然其上。地隤然其下。山川草木鸟兽。森殖蕃滋。其文粲然。其序秩然。于以仰思圣王。肇修人纪。经世宰物之意。先民有作。庶几旦暮遇之。至若较马郑之异同。探名物之繁赜。嗜奇缀琐。以资证附。则近世小儒有好之者。非予志之所存也。

  上曾相国书 
刘蓉

畿辅苦旱。吏事废坠。诚贤者劳心焦虑之时。南中乃患水潦。楚鄂江皖。所在皆同。阴阳乖争。各相偏胜。世局殊可念也。弟自还山后。闲居无事。懒复出门。日取先圣昔贤之书。端坐而诵之。梦寐与俱。謦欬相接。意趣所至。动与古会。自疑身在两汉周秦以前。非今世也。古之去今远矣。人之为类繁矣。或处世宇。促膝谈笑。而旷渺辽。抵死不相闻知。或世邈代殊。悬隔千载。而神明往来。如共几席。故莫远于并世之士。莫近于邃古以上之人。其为精神志趣之载简编者。旷千世而相感也。礼书自周官仪礼戴记。下逮儒先所述。并得粗读一过。近世江慎修氏。笃志研讨。白首一经。可谓勤矣。纲目一编。具见条理。惟墨守康成。颇袭纬书之谬。其于礼之大者。往往昧所由来。秦树沣氏。网罗旧章。别为五礼。历代掌故。灿然明备。可谓博矣。然亦特类书之较有伦序者。其所据以折衷。颇泥古礼之。而莫通其意。但取器数之备。而不揣其情。不可谓非蔽也。盖先王礼制之大备。不尽传于后世。其仅存者。又颇为传记殽乱。迷失本旨。学者非能究观义理之原。精思而默识之。固无由达其意。仪法度数之等。虽颇备具。然非德积于躬。诚溢于外。亦莫能称其情。故不特知其义者之难。而袭其文以行之者之尤难也。执先王之礼。不审其时度其德。而强后世以必行。不可也。取后代沿袭之似卷六十二 礼政二大典上

  读宋史记礼志论郊配        
叶裕仁

帝王功德必与天合撰。然后享配天之祭。非世世可以配天也。祭法国语。皆有夏后氏郊鲧商人郊冥之文。而郑康成注祭法。谓夏后氏宜郊颛顼。殷人宜郊契。疏谓康成之意。正其姓代先后之次。夏后氏不当先云郊鲧。后云祖颛顼。殷人不当先云郊冥。后云祖契。然鲧之不可以郊配。契之合应郊配。亦寓乎其间。后世帝王之德。去三代圣人远甚。则配天之礼止。可不论德而论功。则惟建邦启土肇造区夏者方可配天。其余则否。观宋史记礼志。方丘及神州地祇。建隆以来。奉僖顺翼宣四祖崇配。太平兴国以后。以宣祖太祖更配。真宗时乃以太宗配方丘。宣祖配神州地祇。神宗元丰六年。祀昊天上帝。唯以太祖配。余则仍以太宗配。祈谷大雩。初以宣祖配。太宗时以宣祖配祈谷。太祖配雩祀。真宗时。以太祖配祈谷。太宗配雩祀。仁宗诏二祀以太宗配。熙末。光宗受禅。奉高宗配。按圜丘方丘神州地祇祈谷大雩。皆当以祖升配。而不及于宗。准周礼以后稷郊配。则宋以僖祖为始祖。虽无后稷之功德。而以报本追远之意。非僖祖不足以当之。若夫建邦启土肇造区夏如太祖。固亦无可疑者。虽太宗之功同于开创。而非受命之主。高宗虽中兴。偏安南服。尤不得与汉之光武比。愚故谓二宗之升配。皆非礼也。至于宗祀明堂之议。钱公辅司马光吕诲皆达于经义。其说实为千古不刊之论。而当时犹狃于严父配天之语。终宋之世。沿为定制。虽徽宗之亡国辱身。亦奉以跻配。方自以为大孝尊亲。而不知误解孝经之旨也。故曰。帝王功德。必与天合撰。然后可以配天。其次则建邦启土开创受命之主。方可配天。如前汉之高祖。后汉之光武是也。虽文景明章。并称令辟。未尝与升配之数。最为合礼。由唐及宋。竟至世世配天。岂不谬哉。裕仁尝伏读   成皇帝遗诏无庸郊配一条。远轶唐宋君臣之上。与三代圣人尊祖配天之意。先后同揆。曾文正遵议大礼一疏。能仰体   先皇帝之微旨。苦心将顺。持论坚确。后世议及升配者。慎毋惑于浅儒之论。以蹈唐宋之失哉。

  遵议大礼疏道光三十年   
礼部侍郎曾国藩

奏为遵  旨敬谨详议事。正月十六日。  皇上以   大行皇帝朱谕遗命四条内无庸   郊配   庙祔二条。令臣工详议具奏。臣等谨于二十七日集议。诸臣皆以   大行皇帝功德懿铄。   郊配既断不可易。   庙祔尤在所必行。直道不泯。此天下之公论也。臣国藩亦欲随从众议。退而细思   大行皇帝谆谆诰诫。必有精意存乎其中。臣下钻仰   高深。苟窥见万分之一。亦当各献其说。备  圣主之博采。窃以为   遗命无庸   庙祔一条。考古准今。万难遵从。无庸   郊配一条。则不敢从者有二。不敢违者有三焉。所谓无庸   庙祔一条万难遵从者。何也。古者祧庙之说。乃为七庙亲尽言之。间有亲尽而仍不祧者。则必有德之主。世世宗祀。不在七庙之数。若殷之三宗周之文武是也。   大行皇帝于  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