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百姓家有亿万之银。而国家造钞以易之。是以钞为易银之本耳。何尝以银为用钞之本。而况宋不能以无钱之交子易民之钱。今安能以无银之钞易民之银哉。吾不知今之时势与宋异者何也。

   第二

 议者曰。宋孝宗以金帛易楮币。藏于内库。一时楮币重于黄金。

论曰。楮币不行。以金帛易之而重。吾见黄金之重于楮币矣。未见楮币之重于黄金也。且金帛取之于民。楮币官所自有。孝宗何不以楮币易金帛。而以金帛易楮币。楮币重于黄金。民间何不宝藏楮币而甘易金帛也。

 兄槤曰。楮币而至于收。不待辞费而知其轻矣。

   第三

 议者曰。论者谓金章宗时。以万贯老钞易一饼。妄言行钞则物价腾踊。不知物价之腾踊。原不关于行钞。汉董卓之乱。五十万钱易米一石。石季龙时金一斤易米一斗。此皆因米极少。非关用钱与金之故。

论曰。谓行钞而物价腾踊。此论者不善立说之过。夫以万贯老钞易一饼。非饼之贵。乃老钞之贱耳。董石之乱。则诚米贵。而非钱与金之贱也。

   第四

 议者曰。元顺帝元年。以御酒龙衣乞粮张氏。亦可见当时所乏者粮耳。而钞固未尝不足。视明季之苦于无财者有间矣。

论曰。所乏者粮。则以钞易粮可矣。安以御酒龙衣为哉。独不观诸史乎。至正二十一年。置宝泉提举司。铸钱并印造交钞。未几交料散满人间。京师料钞十锭不能易斗粟。所在郡县皆以物货相交易。公私所积之钞俱不行。然则钞固未尝不足。而其无财与明季何异。

   第五

 议者曰。明李雯言元有中国盐制独为详密。一引之贵。至中统钞二百五十贯。岁入之数。中统钞七百六十六万二千余锭。以金计之。为一千五百一十二万二千余金。盐利之盛。极于此矣。案元史增至一百五十贯。与此不符。又中统钞每两贯同白金一两。此以白金二两当中统钞一锭。而数又小有不符。当作一千五百三十二万四千余金。

论曰。一引之贵。至一百五十贯。从元史。此与万贯老钞易一饼。虽相去悬殊。而情事正同。乃钞之贱。非引之贵也。考元史中统二年。每盐一引重四百斤。价银七两。至元十三年。改为中统钞九贯。其后累增。至延佑间遂为一百五十贯。几十九倍于至元矣。又考大德中。官卖盐四斤八两。值钞一贯。后乃至一斤一贯。议者极口元之钞法。而物重钞轻之獘如此。钞课千万。仅当今银课数十万耳。何盛之有。

  军储篇四  
魏源

问曰。近世银币日穷。银价日贵。于是有议变行楮币者。其法本于唐之飞钱。宋之交会。其用同于近日北五省之会票。淮南之根窝。其说倡于嘉庆中鸿胪卿蔡之定。推衍于近日吴县诸生王鎏。且述崇祯时部臣议行钞十便。曰造之省。用之广。藏之便。之轻。无成色之好丑。炉冶之销耗。绝银匠之奸伪。盗贼之窥伺。铜钱废而尽铸为兵。白金贱而尽充内帑。果足通银币之穷。佐国用之急乎。曰宋臣叶适有言。王安石青苗手实诸法。桑宏羊所不为。蔡京改行钞币。以盗贼之道。诱赚商旅之财。又王安石所不为。何者。唐之飞钱。宋之交会。皆以官钱为本。使商民得操券以取货。特以轻易重。以母权子。其意一主于便民。而不在罔利。犹是周官质剂之遗。譬如以票券钱。非即以票为钱。以窝引中盐。非即以窝为盐。皆有所附丽而行之。至蔡京改行钞法。则无复官钱。而直用空楮。以百十钱之楮。而易人千万钱之物。是犹无田无宅之契。无主之券。无盐之引。无钱之票。不堪覆瓿。而以居奇。宜乎奸伪竞起。影射朋生。不旋踵而皆废。金元明代。竟不鼓铸而专用钞。重以帝王之力。终不能强人情之不愿。如欲复行。窃恐造之劳。用之滞。敝之速。伪之多。盗之易。禁之难。犯之众。勒之苦。抑钱而钱壅于货。抑银而银尽归夷。有十不便而无一便矣。然楮币不可用。而更币之法不可不讲。请先陈历代各币之兴废。而后效其说。汉世银价极贱。朱提银八两。直钱千有五百八十。他银八两直千。朱提县名属犍为。出善银汉武帝造白金三品。其一重八两。圜之。其文龙。直三千。民废不用。夫白金非楮。武帝稍增其价。而遂不行。况以楮代币。视白鹿皮荐直四十万。其笼利又甚倍蓰。其不可行一也。宋太祖取唐代飞钱故事。许民入钱京师。于诸州换给。开宝三年。置便钱务。令商人诣务入钱者。即日给券。又诸州。商人赍券至者。当日付钱。不得住滞。违者科罚。其后成都守臣寇瑊以蜀人苦铁钱之重。私券贸易。富户主之。及富人赀衰不能偿。争讼数起。请官置交子务。禁民私造。诏岁造交子。一界备本钱三十六万贯。新旧相因。其用意便民如此。及大观中。蔡京更钞法。则不蓄本钱。而增造无艺。至引一缗。当钱十数。封椿旧积。绝口不言。尽失交会之本意。绍兴中年。始诏会子务隶都茶场。正以商请茶盐香矾等岁千万贯。不独恃见钱以为本。然钞引止凭以取茶盐香货。而会子则公私买卖支给。无往不用。且自一贯造至二百。以尺楮而代数斤之铜。以一夫而运万缗于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