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应请中外官俸兵饷及河工等项各款支销。概以二千文作银一两折给。支放之数。与征收之数相等。 国计无损。支银一两。受钱二千。受钱之数。与以银易钱之数亦略相等。人心自慰。支放之数既定。于是议拨解。钱质笨重。转运维艰。必筹拨给以疏其滞。州县存留。本属坐支。应请直省兵饷。由司查核各州县征数。随时酌拨。饬府督放。以免解司之烦。河工饷银。岁计三百万。应请酌核沿河各州县征收之数。就近拨贮。以免各省拨运之烦。又云南铜本。岁拨银百万。应请于该省添局鼓铸。以本省之铜铸钱。即以本省之钱支用。各省鼓铸。即就邻省采废铜供铸。以免远省解送之烦。而一切运铜脚费委员薪水人夫工食等项。每年节省亦不下数十万两。拨解之数既定。于是议部款。直省虽多可折给。而部中有必须用银。及辽远省分必须拨银之项。

查盐课关税。年额约千万两。均由商人完纳。其得银较易。且地丁既不用银。银价自当渐平。应请盐关两项。照旧征银解部。以资酌拨。各省司款。除放给外。亦可随时筹办现银。听部拨用。报部之款既定。于是兼议银价。出纳之数。既以钱为额。则放银自当准钱作价。应请部中放银一两。仍抵给钱二千文。出入自相符合。各省银值。间有参差。然原款本以银折钱。则准钱抵银。适得原款之数。未见亏折。事理允惬。用钱之制既定。于是益议鼓铸。今日之患。不特银荒。而钱亦荒。顺治康熙雍正之钱。铜质最精。皆已无存。即干嘉之钱。铜质纯净者。亦不多见。大率入于私销。既以钱供赋。则钱用不可不充。钱法不可不饬。而铜禁亦不可不严。此又当别为详议者也。礼以三十年之通制国用。而无九年之蓄为不足。近岁军需供亿。加以数省之灾。 赐帑蠲租。 鸿恩沛。司农会计。上廑  宸衷。重以银价昂贵。正供支绌。理财为今日最要之务。用银实今日已敝之法。代银莫善于钱币。钱币必筹其支放。辗转图维再四。冒昧具陈。用冀恤民生而裕 国课。且渐以挽回吏治。以副  圣天子求言之意。是否有当。伏候 裁择。

  铸银钱说  
周腾虎

江浙行用佛头洋银。制自大西洋之西班牙国。西班牙灭小西洋之吕宋国。故俗又呼之为大吕宋。干嘉之时。其国在广东贸易颇盛。故其洋银流入中国最广。中国因习用之。后其国衰微。且所铸洋银已换新式。佛头银已于道光初年停铸。所来中国洋银。愈用愈少。闽广各省。必椎烂用之。日见其绌。江浙商民。乐其便易。市井贸易。惟此信行。各钱店认定式样。少有更变。则群起而叱为伪铸。巧立各种名目。以抑勒民伍。至每圆洋银。竟贵纹银一两之多。出则呼为净光。入则苛为烂板。转移之间。银已八折。商贾愁叹。民客咨怨。莫究其由。而坐受其困。即或夷人重铸新者。各钱店又呼为新板。而坐以七折。夫周官八政。货居其一。列史食货有志。国家最大之政。莫过于此。而令商贾擅其利权。抑勒恣睢。流虐天下。非细故也。夫货币之妙。在于子母相权。大小轻重。各得其平。称情权物。流通上下。故名之为泉。盖言如泉流不息也。 国家旧用银钱两种。以平百物。厥后钱日贱而银日贵。子母不相权。而轻重殊绝。故洋钱起而承其乏。流转于银钱之高下。而适得其平。民咸利而趋之。今洋银之贵无已。若不为之变通。竞趋争用。其用逾急。其害逾深。病国病民。莫此为甚。夫利权徘徊无主之时。惟智者急起收之。民亦乐其便。利熙熙攘攘而归之。上不劳而民不困。故为今计。宜准洋银分两。铸造银钱。以刚铁制为板式。面为咸丰宝货。环以年月。并银工名字。幕文为龙凤。环以满文。亦仿洋银之式。以板石椎而成之。前林文忠铸造银饼。其制渺小。全无法度。后又无法以行之。宜其不用也。今一仿洋银之式。变其文字。以为中国宝货。凡官府与民交易。以及丁银田税关市之征。无不取之于此。便民甚矣。何为而不行耶。难者将曰。中国好为伪。非若洋银之画一也。夫洋银之伪。有夹铜。有苏板。有钻铅。巧式新思。无奇不有。而不能惑辨者之目。安在洋银之无伪乎。洋银有伪而不害其行用。惟便故耳。若制造银钱。一新耳目。而无种种之挑饬。其夹铜轻板。又可辨而知之。何为贱中国而重外夷耶。其不足疑一也。或又曰。民习故疑新。洋银行习已久。骤易银钱。必不能强疑者而使之信。呜呼。目睫之见。自生疑障。皆此等谬说障之也。洋钱之所以重于江浙。而人乐趋之者。江浙征收钱粮。惟此是索。故市肆弥重之。试思赋入之广。出纳之大。孰有大于藩司之各款。关税之额征乎。二者已提纲絜领。絜东南财赋之大权矣。傥此之行。市肆之闲。尚能为之敌乎。尚能有他物足以相抵有大力足以相抗乎。譬有人自薄其千金之璧。而疑不足当邻人燕石之值者。不已傎乎。其不足疑二也。或者曰。国家铸大钱。制交钞无一可行。子之畅言银钱。亦纸上空谈。袖手雄辨。未见办事之艰阻也。噫。大钱交钞之害。法病人乎。人病法乎。法不信。民不从。施不一。人不信。己屏绝而强人用之。己嫌弃而勉人好之。虽有愚者。恐亦未易为其所惑也。浙江祗用当十一品。额税丁银可以上行。行之年而民不倦。何信于浙而惑于苏。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