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据称铜矿鼓铸所需且招募附近居民聚则为工散则耕作并无易聚难散之患地方大吏原以整顿地方岂可图便偷安置国计于不问张天骏藉安靖之名为卸责自全之地其交部议处。四年六月。广督马尔泰奏。英德县长冈岭铜坑。近有炼出银矿。请给商人工费。惟该县洪矿出银过多。及河源县铜矿偪近铜山。均请封闭。   谕曰。银矿议闭之说岂因开银获利者多则开铜者少乎不然银亦天地间自然之利可以便民何必封禁其详议以闻。四十二年二月。   谕曰。刘秉恬奏促浸攒拉二水沿河之地可以开矿采金是以呼为大小金川朕思金川之雍中刺麻寺有金顶产则产金自属不妄若所产金沙果王不如官为勘验试采为两金川设镇安营之费。嘉庆元年六月。   谕曰。据伍弥泰奏昨委侍卫巡查塔尔巴哈台所属之达尔达木图乌兰托罗耀等处禁山适有偷挖金两之众献出金沙六十两因复派兵拏办等语向例严察新疆产金之地特恐匪徒聚众生事今既畏惧献出金沙尚属遵法何得派兵拏办傥有一二流离贫民偷挖金两断不可若此办理也。此皆列代   圣训未尝不许开矿之证。与会典载云南矿课相表里。或曰。雍正中   世宗不有慎重开采之谕乎。曰。是时朝廷百废备举。方兴直隶水利。清耗羡归公。户部库贮六千余万。直省仓储三千四百万石。外洋无透漏之银。司农无竭蹶之叹。天子不言有无。本强不问标末。帝王之道。张弛各因其时也。故普赐田租之事可行于文景。不可行于宣元。矿课开采之事可不行于雍正。断不可不行于今日。

  矿屯议    
薛福成

今天下日趋于贫之故。大端有二。一则商务不盛。利输于外。犹水之渐泄而人不知也。一则矿政未修。货弃于地。犹水之渐涸而人不知也。盖天地生人养人之具。火化之用。莫大乎煤。转移之用。器械之用。莫大乎五金。此中外不易之势也。中国于取煤之法。虽研之未精。而民间犹或务之。其取五金之法。则废而不讲久矣。周礼人一官。掌金玉锡石之地。若以时取之。则物其地图而授之。知古圣人经纬天下。所以为斯民利用厚生者。筹之盖详。汉书地理志。州郡有铜官铁官者凡数十处。迄于唐宋。未尝不采取五金。其事时见于史传。自明之晚季。以矿税为厚敛之端。宦竖四出。征求无艺。有司因之苛派百姓。海内骚然。当时既受其獘。后世遂相戒不敢复议。此矿政所以不修也。近数百年来。天地菁英之气。郁而不发。乡曲士豪。与无业游民。遂敢纠党开矿。作奸犯科。抗拒官吏。幸而逐之。当事者虑其易聚难散。不得不封闭矿硐。垂为厉禁。而矿政益以不修矣。由前之说。獘在所任非人。藉其名以渔利。而并无其实。固不当因噎而废食也。由后之说。獘在委弃宝藏。故玩法者欲起而攘之。将防玩法之民。先收自然之利。苟上有治之之法。而民自难遁于法之外也。然而犹有狃于故见而或疑为多事者。亦可谓不审于时与势之宜者矣。夫民于五金之用。一日不可缺。一人不可无。今以天下之大。而所用铜铁。皆仰给外洋。至于金银。如英美所属之新旧金山。每岁出于矿者数千万。奚啻取之如泥沙。中国无生之之道。仅以古昔所有互相转输。又已用之尽锱铢。通商以来仅三十年。而外国日富。中国日贫。复数十年。则益不可支矣。是可不筹所以振之哉。且中国矿产之饶。甲于地球诸国。苟善取而善用之。固大可为之资也。而论采取之道。则官商分办之外。惟矿屯一法为最善。何以言之。今天下额设绿营之外。每省各有防营。无事坐食。既糜巨饷。去之又不足以建威销萌。益示弱于邻敌。是以新疆之豫军。畿辅之淮军。莫不经理屯田以裨军食。其它如河防水利。台城垣诸工。亦往往借助于各营。此诚撙节财用酌剂盈虚之要道也。窃闻西南滇黔楚粤陇蜀诸省。五金并产。宝气充积。诚择矿苗最旺之山。每省先拨一二营。试行采炼。于以创开风气。逐渐推广。有六利焉。向闻佣工开矿。一人所获。每敷一人之食。如得佳矿。即有赢余。营勇开矿。计每丁终岁所获。即不能抵所支之饷。如或仅抵十之五六。亦可省营饷之半也。若矿屯渐多。即所节甚巨。其利一。勇丁游闲无事。浸至习成骄惰。骚动闾阎。今于操练之余。课以矿务。使之勤动于山谷之间。犹得葆其朴勇之气。其利二。

矿产皆在穷岩绝峤辽廓之区。于此分屯各营。则苗蛮有慑服之心。客匪绝占踞之望。其利三。官商开矿。筹本最难。本之难筹。尤以工费为大宗。营勇有额支之饷。经始之初。祇须购机器。订矿师。成本既轻。事乃易集。其利四。矿务既兴。则运送必有舟车。淘炼必有工匠。未始非小民谋食之资。其利五。无论金银铜铁。中国之所出渐多。则外洋之来者渐少。一年计之而不足。数十年计之而有余。其利六。有此六利。则矿屯之举。尤胜于官商之经营也审矣。若夫选将领。择官吏。联民情。定规制。则恃乎各省大吏之体察情势。访求人才。视其意之轻重。而效之大小判焉。昔宋苏轼治徐州。以利国监为铁官。商贾所聚。凡三十六冶。冶各百余人。采矿代炭。多强力鸷忍之民。欲使冶户各出十人。籍其名于官。授以刀槊。教之击刺。每月庭集而阅试之。以待大盗。此寓强于富之术也。而矿屯之说。则足以寓富于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