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国计之盈虚。而相与痛心疾首。实不能容。尤惑之甚矣。或又曰休养之政宜讲。臣嵩焘前在江苏浙江。见其地把持厘捐。辨论纷繁。迄不能举行。被兵以后。周历松太各属。常数十里无人。上海办理厘金。岁常数百万。而地方独完。商贾转盛。湖南支持数省。专恃厘金接济。亦未闻民气致有销耗。贼势如虎狼水火。不急筹拯救之术。而日且姑安坐休息。果足为休息乎。厘捐所以犹为良法。正以商贾赢余之利。取之无伤。而得以其间与民休息也。其取之约而法均。行之简而情亲。尤得筹饷之妙用。汉法二缗而一算。算者口出钱百二十。二缗一算。每钱千取六十。唐之除陌钱。宋之经总制钱。皆千钱取百。臣鸿宾前在湖南。酌定厘捐章程。大率每钱千令捐一十二十。最为轻减。上海盖将倍焉。广东则尚不及其半。故曰取约。按货估值。计钱抽厘。本厚者出多。息微者出少。人各效其力。无幸免者。故曰法均。汉唐宋课商之法。名目至不可穷纪。今总其名为厘捐。故曰行简。任之绅员。与商贾朝夕相见。利害盈虚。可以互相参证。不胁以官威。亦不督以成法。故曰情亲。所以行之数年而无獘者。存乎用法之人。而法亦稍良矣。必欲从征之士。枵腹荷戈。近寇之区。开关延贼。而后为休养。正恐古人所谓休养者。不如是也。近见金陵克复以后。言事者动请停止厘金。或请酌量裁撤卡局。不知言停止者。既别无筹饷之法。可以斟酌盈虚。言酌量裁撤者。亦未尝考究各省办法。轻重疏密。原自不同。万不能尽一省之水陆市镇。概行举办。一隅之见。难与辨论。而民情之各私其财。各专其利。自古为然。但闻筹饷之说。而已多阻难。一闻停撤之言。而更加附会。湖南所以能尽其力者。专恃地方绅士。主持正论者为多。商贾百姓。不敢有所异同。苟以天下为心。则事势之艰难。百姓之情伪。亦当稍具权衡。奖之以忠孝。使佐公家之急。劝谕百端。犹不能一应。既有停撤之议。远近传述。起为难。是徒以一二人之私论。上以眩惑 朝廷之听。下以鼓动愚民之气。使有所借口。以遂其背公营利之私。以之处平世。而犹为伤化。以之奖衰俗。而适以长奸。臣等窃以为 国家爱民。当规其大者远者。近年以来。减苏松浮粮。豁免江西摊赔款项。军务报销。不归部核。此数者。实皆汉唐以来未有之德政。以是振励天下之人心。攘除寇乱。蔚成 中兴之业。惟其所规者大。而所及者远也。

现在江南巨寇虽已荡平。余匪尚数十万人。聚江西闽粤之交。筹兵筹饷。势处万难。商民计厘缴课。本属些微。而军需累少成多。藉资补救。官不得已而与民争利。言事者又欲私商贾以与官争利。而所据以为言者。大率影响附会。于民生利獘。实未尝深加考究。自宋以来议论繁多。凡言利者。皆不容于公论。故敛怨以为私。君子之所戒。而固为小人之所趋。至于敛怨为公。则贤愚同所兢兢。军兴十余年。自江皖两湖外。筹办厘捐。每多有未尽之利者。良由事涉言利。下之结怨百姓。上之得罪清议。而聚敛朘削之名。几乎先无以自解。故智巧之士。率推诿而不自任。而一二办事省分。迫不得已。艰苦经营。粗有成效。言者又取道路无稽之议论。而急毁之。徒使地方官事事掣肘。敛怨益深。筹饷益绌。瞻顾周章。进退两无所据。是 朝廷爱民尚为虚语。而地方公事已先受其实。害所关于风俗人心尤大。夫不念民物丰啬之原。而动以言利为事者。陋也。不顾时局艰难之寄。而仅以不言利为名高者。尤君子之所慎也。易曰。何以守位曰人。何以聚人曰财。三代王者理财之道。酌盈剂虚。裁成辅相之义精矣。而曰生之者众。有所以生之者也。曰为之者疾。有所以为之者也。读古人之书。闻一二人之言。而妄思兴利。不顾民生之休戚。事势之顺逆。无论为公为私。而皆谓之陋。读古人之书。闻一二人之言。而遂欲据之以为名。古今得失之宜未接于目。天下利病之数不关于心。仅以邀流俗之誉。使办事者无所措手。故宜慎也。臣等至愚极陋。然于古今事变。名臣大儒奏疏论撰之文。皆曾考求得失。究知其本未。决非敢言利以病民者。而身当其位。事处其难。稍求有益于国。无害于民。仍惟厘捐为尚。可以行之久远。不敢不一一据实直陈。发明其义。伏乞  皇上天恩。诸言停止捐输厘金者。概予留中。使不至传播。庶斯民浮动之气。不致挟 朝命以图与官相抗。俟天下无紧急之军需。直省无积欠之兵饷。户部无竭蹶挪移之苦况。而后断自  宸衷。尽罢各省厘捐。惠商而商实受其惠。无焚掠之忧。便民而民真得其便。无荡析之警。乃永以培养元气。涵濡  圣泽。天下幸甚。臣等筹商大局。意见相同。谨合词披沥上陈。伏乞  圣鉴训示。

  缕陈广东厘务情形片同治三年  
广东巡抚郭嵩焘

再广东厘捐。旧设卡厂。凡五处。曰韶关厂。当江西湖南两省来源。为广东之北江。曰白沙厂。附近惠州府城。为东江。曰后沥厂。附近肇庆府城。当广西来源。为西江。曰四会厂。则贺水别由广西之贺县以达四会。而汇于西江。广东竹木之所从出也。曰芦包厂。为省河上游总汇。东西江三厂。收数甚少。而来源或数千里数百里。皆巨川也。韶关芦包两厂。每月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