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目。别其体要。使学者有所考焉。则不必立道学之名。而大儒之宗旨定矣。乞合下终教之。幸甚。

  与郭筠仙中丞论通志体例书       
李元度

某积岁从戎。学殖荒落。去秋当事招入志馆。其时告养尚未得请。虑有阻格。须浼当道再陈。故未敢谢却。又闻总其事者为阁下。某不过备写官之列。侧聆绪论。亦藉以牖茅塞。故姑虱其闲。实则无能为役也。迩者议论多而成功少。同事半已谢去。方惧事无成局。又恶敢更立异同。顾愚者千虑或有一得。私心见为未安。亦未敢嘿尔而息。前见同人所拟体例。实有不悦于心者。不敢附和。谨条举而商搉之。夫志为官书。自有通行体例。书成当缮正本。表呈  御览。非私家著述比。亦非郡邑志之犹可别出机杼者比也。康熙中尝颁河南通志于天下。为修书之式。雍正七年。   诏各直省纂辑通志。亦经部颁条例。今虽不可得见。然各志具在。河南志具在。即通行之格式也。至 盛京通志。热河志。则皆经   钦定。大清一统志。则奉   敕编撰。四库书提要。称 盛京志发凡起例。一一皆禀   睿裁。然所分三十六门。统名为志。未闻别立名目也。热河志分二十四门。一统志每行省立统部外。诸府及直隶州。又各分二十一门。统名为志。未闻变易名目也。自嘉庆中。谢蕴山修广西通志。仿景定建康志图表志传例。为典一表四略十录二传八。实二百年来十八布政司中官书之创体。道光初。阮文达重修广东志。仍而效之。遂为嗜奇好古者之滥觞。昨见子寿同年志例琐谈。拟全效其体。执事韪之。蒙窃惑焉。谨案   列祖   列宗实录告成后。例修   圣训。即以实录馆为训典馆。

典之义本自尚书。尧典舜典。皆以稽古称。其为史臣追记明矣。是训典祗宜用之于   列圣。而  今上之诏旨。又不能不恭录。统称训典。于义未安。转不若各志之称  诏谕者为合也。查广西志训典中。不载   世祖定鼎建元诏。凡   列圣遗诏登极诏皆阙焉。广东志效之。而独于   仁宗遗诏   宣宗登极诏恭录于篇。竟似有所择者。然开宗第一义。即详不伦若此。其不可从一也。学校为政教之源。人才所自出。世道之升降系焉。康海武功志。学校于建置中。此特为简括计。且系邑乘。姑从耳。然已有议之者。通志效之。则可谓不知本矣。考州郡志之存者。以宋朱长文之吴郡图经续记。周淙之干道临安志为最古。吴郡志为目二十有八。中立学校门。在州宅亭馆祠庙之前。临安志亦立学校门。继城社廨舍之后。自宋仁宗庆历四年。始诏郡县皆立学。朱氏书成于元丰七年。相去三十余年。而其知重学校已若此。自后若常棠澉水志。袁桷延佑四明志。均详学校。未闻入廨舍亭堂寺庙及城邑祠祀中也。明包节陕西行都司志。置学校祀典于建置中。谓二者为建置大端。提要驳之曰。自郡县山川人物外。无一不从建置起者。能全附之建置乎。其论正矣。 圣朝重道崇儒。典章大备。高出宋明万万。两广志乃列学校于建置凡典制礼仪乐舞概付阙如。是可也。孰不可。如谓事系公典。通礼会典有专书。无俟赘引。然则彼所谓经政前事者。何一不具有成书。而乃详于彼而于此乎。且既学校于建置矣。

而学制学田。苦于无可附丽。则又分见于经政略中。相距三四十卷之遥。不惟轻重失宜。亦且首尾悬隔。其不可从二也。古之地志。载方域山川物产而已。元和郡县志。颇涉古迹。盖用山海经例。太平寰宇记始及人物艺文。皆(言)系舆地推广及之者也。夫有土地。然后有人民政事。法当以地理为本。今以表继典。表目四。惟沿革属地理。而职官选举封建遽以类从。共为卷八十有奇。始及地图。今又增道里表。则卷益繁重。提要有云。末大于本。舆图反若附录其间。诚如所讥矣。且使阅者翻书二三十册。尚未见地图。于地志名义实不相应。其不可从三也。周官六卿分职。后世六部因之。凡官署皆设六曹。贺氏经世文编。亦以此分类。邓氏宝庆志。创为六书。虽变旧例。而眉目实秩然不混。今其所谓经政略者。为类二十有一。合吏户礼兵工之政。统出一门。端绪迷茫。不便检阅。至户口应与田赋连类。乃入舆地略中。附以希姓。尤觉不伦。明黄仲昭八闽通志。以户口水利隶食货门。提要讥其牵强不伦。创例未协。惜乎未及见两广志也。夫通志备官民稽考。宜雅俗共赏。凡通行体例。人所习也。今忽变更名目。使阅者茫然。及核所纪载。仍系公家言。不过分易置以表异。徒见为作聪明乱旧章耳。其不可从四也。方志古称图经。图与表。河南通志皆有之。自不可少。若夫录也略也传也。则皆与志同一义也。既曰志矣。而志中复有略有录有传。非迭架屋乎。古志书以录名者。惟宋高似孙剡录。其目有官治志山水志兵志学志。反以录为经。而以志为纬。陈振孙书录解题。称似孙为馆职时。

上韩侂冑生曰诗。九首皆用锡字。寓九锡之意。清议摈之。知处州尤贪酷。其人不足道。其书更不足据也。以略名者。惟明谢肇淛之滇略。计分十门。曰版略胜略产略俗略绩略献略事略文略夷略杂略。一义相承。未闻又阑入别体也。此外若明任庆云撰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