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万。故漕之病。不独在民而兼在国。议者欲裁长运之官军。更其法为官运官交。北输临德二仓。而南建淮仓受之。江船不逾淮。淮船不逾济。济船不逾。船直达通州。此古之支运。亦刘晏之遗法也。然吏倚仓为奸。通州之仓一。而已不胜其敝。况益之为四哉。且节节而转之。程程而递之。一不应。不容不督催。是又迎提催趱之所为滋扰也。此海运之法所以自道光初至今屡行之而不易也。

  论漕二   
孙鼎臣

海运之法善矣。然至今日而情形又异。运河道坏。各军船不可复。漕之出于海无疑也。然京仓待米甚急。而江广改折。江浙又时奏请截留饷军。海运之米不及额。不足共京师俸饷之用。部库缺银。招商采买。又不能行。是亦有法以处此乎。曰。仿明初之开中于边。以盐法济漕运。不独漕治而盐亦治。余观前代榷盐之法。莫善于刘晏。其次则明太祖之开中。开中之法。坏于叶淇。然亦因其行之久而敝也。故淇售其术。开中之善。在以厚利予商。故用东南之盐。实西北之储。而商不以远为难。后人不知此意。分开中为常股存积。存积价高而得盐速。商不得不中存积。而常股守至老死不能支。商病而盐亦敝。是司计者变法罔民之咎。非其法之过也。顷岁以来。江南沙船履重洋如平地。南北百货。由此往来。故召商漕米而易以盐。其法可行也。设大臣总理盐漕驻上海。通计两淮两浙各场产盐之数上户部。户部颁引于总理衙门。募商人自运米。予执照赴天津。仓场总督验收后。行文并执照移咨总理衙门核销。总理衙门给引赴场支盐。听执引随地营销。所过关津。所至州县。验引截角如旧法。定以米易盐之则。道光五年采买奉天米每石脚价计银二两四钱有奇。二十六年招商赴津米每石价银二两。而旧制淮盐每引课银八钱三分及一两一钱七分。酌中定价。约米一石。给盐二引。岁歉米贵。随时酌增。秋成后。先期奉请 敕部定价。要使商获厚利以劝来者。明初开中粟二斗五升。准银八分。而给盐一引。即此意也。定行盐之地。两淮引地。如江西湖北湖南等省。以淮盐罕至。杂食川粤浙盐。随地置卡抽税。官引既行。当一切罢之。商人行盐。但毋许侵越他省。不必多分引界。使彼此可到。以杜居奇而广疏销。定引盐之法。伪造引者斩。引与盐离。以私盐论。售盐后。即所在官司缴引。申总理衙门查销报部。其它影射之禁。夹带之禁。皆有成法。责总理督场官各举其职。定收米给盐之法。仓场总督验照收米。船随到。米随收。禁毋藉米色留难。验收后。分案备文具册移照总理。米随收。文随出。严为之限。禁毋稽延时日。总理衙门予照给引。盐场验掣。禁毋婪索。如是而法略具矣。两淮两浙盐课。岁额六百三十余万。江浙江广。岁漕三百余万。以米每石准银二两核之。略可相当。于 国家经入无失。而商人以米一石得盐二引。以现行米盐之价计之。自运脚及他费外。为利尚优。漕额之缺也久矣。盐利之失也亦久矣。此法行。盐额可以徐复其旧。一也。  天庾可以渐充。二也。海运之费省。三也。南漕不征本色。改折轻。以实部库。四也。酌减折漕之价。以纾民困。五也。详处之于事始。而谨守之于其终。监前明常股存积之獘。毋见利变法以困商。一举而盐与漕兼治。亦数十百年之利也。然仓场之收米。官司之给照给引。场吏之监掣。其獘不能尽去。而商人之影射夹带。不能尽绝。缉私之法。不能尽废。欲谋远大而计久长。则必就场起税。然后化天下私盐为官盐。必开西北水利。然后可罢东南之飞挽。虽有圣人。不能易斯言矣。

  论漕三   
孙鼎臣

漕运之法变。运军之费去。横征之獘可绝。而民困其自是苏乎。未也。横征与否。不系兑费之有无也。盖漕政之獘。久而弥厉。运军之兑费递增。取之州县之吏。州县之吏取之于民。固相因之势也。然使吏之多取。实以兑费之故。虽倍蓗而民犹将谅之。而吏之所以自奉。与所以奉其上官者。无不出于其中。其役于官者。又仰之以为食。民一而已。 国赋其一。运军赋其一。吏又赋其一。是 朝廷无加赋之条。而民被加赋之实也。不可悲哉。米之有耗。江苏正兑加四。二五之耗归仓。一五之耗给丁。改兑加三。一七之耗归仓。一三之耗给丁。浙江正兑与江苏同。改兑亦加四。一七之耗归仓。二三之耗给丁。此定制也。而耗日增而无已。是为浮收。然第责其米。犹民之所自有也。浮收济之以勒折。而民不堪命矣。 国家之所漕者米。而吏之所征者银。减价以粜米。而增价以市银。银益贵。米益贱。民之出纳艰。而吏之出纳愈便。以善化而论。米一石折征银五两。计今日之米。粜十而输一。江浙之州县。盖又甚焉。定制十月而仓开。十二月而毕事。今之开仓具文也。民闻仓开。运米至而仓辄闭。漕书漕总。羁而苦之。折阅以偿之外。挽运有费。胥役有费。守候有费。故民甘折色而惮运米。异时之折出于勒。今则扰之如羊。不待痛而自服矣。天下之事。起于相激。吏之虐民。无所复入。民不得不起而与抗。而吏转为民所持。贪狡之徒。因其隙而攻之。为包揽。为讦讼。以求得所欲。吏不胜其患。乃借上官之力制之。吏务求胜其民。而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