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未始非固结招徕之一法。

臣等伏查顺治八年三月。奉   上谕。凡故明仇怨地方或一处加粮甚重我朝并无仇怨何可踵行此等情由详察具奏钦此。于是江西袁瑞等府。明初因陈友谅抗师。加粮倍重。布政使庄应会奏复旧额。苏松独未及上请。又雍正三年三月十九日。怡亲王奏请酌减苏松浮粮。奉   旨。苏松之浮粮当日部臣从未陈奏常廑   皇考圣怀屡欲施恩议减今怡亲王等悉心筹划斟酌奏请朕体   皇考爱民宽赋之盛心准将苏州府额征银蠲免三十万两松江府十五万两钦此。又乾隆二年。奉   上谕。江省粮额尚有浮多之处再加恩免征银二十万两钦此。部文照雍正三年例办理。仰惟   列祖   列宗。当东南全盛之时。犹复   轸念民依。如此其深且厚。况今日之兵燹孑遗。流离琐尾。至于此极也乎。漕粮为惟正之供。而苏松曰浮粮。曰浮赋。见诸   列圣谕旨及郡县志书不以为嫌。是知实有浮多应减之处。留以待我   皇太后  皇上行之者也。惟有吁恳  圣慈鉴察。特沛  殊恩。俯准减定苏松太三属粮额。由臣等督饬司道设局。分别查明各州县情形。以咸丰中较多之七年为准。折衷定数。总期与旧额本轻无庸议减之常镇二属。通融核计。仍得每年起运交仓漕白正耗米。一百万石以下。九十万石以上。着为定额。南米丁漕。照例减成办理。即以此后开征之年为始。永远遵行。不准更有垫完民欠名目。似此核实办理。不特酌十年二十年之通。相较固无所绌。即酌三十年之通。相去亦不甚远。至官垫民欠。本属獘政。新复之地。百款皆空。无可垫而欲其垫。獘更百出。必宜永远禁止。又嗣后非大旱大水。实在荒歉者。不准捏灾。着为令典。伏愿   皇太后  皇上俯念苏松各属为十八省未有之重赋。非他处被陷州县可比。又为七百年未有之大难。非历年被灾例案可比。去无益之虚籍。求有着之实征。下延亿万垂尽之生。上继   累朝未竟之志。民生幸甚。 国计幸甚。如蒙  俞允。钦遵俟苏属肃清。一体办理。先自松太创行。由臣等设局拟定章程。其漕粮一切琐屑款目。酌定归并汰除。以省烦文而昭实际。续再缕晰具奏。谨将历年起运数目。缮具清单。又苏松财赋考一书。曾收入四库馆。于重赋始末。言之颇为详尽。一并恭呈  御览。所有苏松太三属岁征浮额积獘太深。请比较近年完数。酌中定额缘由。谨合词恭折具陈。伏乞   皇太后  皇上圣鉴。

 此疏为吴县冯敬亭中允桂芬代拟奏上即奉 特旨交部议行减赋之举为荡平东南第一德政疏词亦为 中兴来第一文字至当日筹议艰难曲折情形具详中允三启李公及自记中又有拟请再减赋额一疏未果上故不录所有 谕旨及前后部议并办理章程则宗湘文观源瀚所记减漕始末言之尤详观久习金布令甲阅历有得多持平之论可与中允自记参观若减赋全案则有专书在兹不备列焉

  启李宫保论减赋
冯桂芬

减赋分数。必宜请益。正义具疏稿中。更以余义言之。夫论历年比例。不特一百二十万不能办。即一百万亦并不能办。然究竟一百万较之一百二十万为易办。而少一分则民受一分之福。又不待言。且就鄙见衡之。实有不能办一百二十万。而能办百万之道。亦不离乎比例之说也。一百二十万之数。二十年来所不行。一百万之数。则数年前王壮愍即行之。此其证也。礼曰。酌三十年之通制国用。孟子曰。校数岁之中以为常。今日凡事皆用比例。何独于漕赋而疑之。或以完善与残破不同为虑。固也。顾窃谓今之视昔。有较难者二。亦有较易者三。较难者何。一业户之穷也。一佃户之穷也。较易者何。减额数十万。每石注荒费三洋。计得银百万。已夺之奸蠹。留之民间。民力稍纾。一也。现议大小户均价。为数必减。民力又稍纾。二也。而更有一事。非通知吴民情性不能知者。新章不注荒。不分大小户。断绝一切趋避出路。此为办漕第一中处。吴民甚驯良。而亦甚浮巧。凡事闻有旁门仄径。可稍得便益者。必趋之如不及。可注荒即求注荒之路。可包欠即求包欠之路。往往所托非人。虚掷浮费。仍复追完。不知悔悟。失之此人。而彼人复信之。失之今年。而明年又为之。此隐微深痼之疾也。从前绌收。半由出路太多之故。今一一断绝。不得不安心完课。而所完者。又田所能入力所能出之课。吾知不完者少矣。此又其一也。郡人沈氏归愚。有力驳宽免处分之说。盖乾隆时民情已如是。近金太守以诚复创此议。正背道而驰。此不知民情之故。所谓有较难者亦有较易者如此。至于被难之后。富户百无一存。独业田之户。有田即有租。有租即能完粮。此又难易相去不远者也。然则进而一百二十万何遽不可。曰。此于数太远也。王壮愍以前。六七十万习以为恒。残破后转欲倍增。恐如童子日读十行书。强以二十行。必并十行而荒落矣。驽马日行百里。强以二百里。必不及百里而颠踬矣。何如稍益之。令读十一二行行百一二十里之可跂及也。大抵定数在不多不少之间。犹冀实得此不多不少之数。若多多益善。正恐求多反少。且愈求多则愈不得不少。外间漕蠹。甚幸新额仍不可办。即出路仍不能绝。而若辈利源自若。因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