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支浩繁。江浙完善。官员俸米兵丁甲米。皆仰给于南漕。何敢轻言减额。

今则南漕停运。已将二年。俸米减成。甲米轮放。太仓竭蹙情形。不堪设想。苏杭等郡。久陷贼中。小民受 国家二百余年豢养之恩。践土食毛。岂甘心从贼。特为凶威所胁。不能自拔来归。与其委之于贼。使得暴敛横征。曷若蠲之于民。使早脱离水火。诚能特沛  恩纶。举行旷典。将苏杭等处七府一州之地。按照各州县应征漕粮白粮旧额。永减三分之一。令该省督抚。统兵大臣。多刻誊黄。加晓谕。宣布京外。传闻贼中。臣知江浙士民。必感激涕零。欢欣鼓舞。已收复者。亟思灭贼。未收复者。率众归诚。大兵所到。自有破竹之势。东南可指麾而定。计此后全漕。尚有三百余万石。可实京仓。小民既易于完纳。财赋自日见充盈。书曰。天衿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论语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且此项南粮。全收之时少。缓征之时多。各州县因征收不足。规避处分。多报灾荒分数。照例缓征。是从前未减之时。实与减额无异。若广浩大之  皇仁。减最重之粮额。无损于 国。有益于民。前朝数百年所不能减者。自我 朝特减之。书之史策。传之四方。使亿兆归心。贼人破胆。上培元气。下顺舆情。当今之急务。无过于此者。惟事关粮额。应请 饬下部议施行。俟部议核定。再请明降  谕旨。恩出自上。臣愚昧之见。是否有当。伏祈  皇上圣鉴。

  请减苏松太浮粮疏同治二年   
江苏巡抚李鸿章

为苏松太三属。岁征浮额。积獘太深。请比较近年完数。酌中定额。以收实课。而广 仁施。恭折具奏。仰祈  圣鉴事。窃惟大学论理财之道。于天下必日平。周官土均。掌土地之征必曰均。禹贡九等。太宰九赋。不外平均。今天下之不平不均者。莫如苏松太浮赋。上溯之。则比元多三倍。比宋多七倍。旁证之。则比毘连之常州多三倍。比同省之镇江等府多四五倍。比他省多一二十倍不等。以肥硗而论。则江苏一熟。不如湖广江西之再熟。以宽窄而论。则二百四十步为亩。有缩无赢。不如他省或以三百六十步五百四十步为亩。而赋额独重者。则由于沿袭前代官田租额也。夫官田亦未尝无例矣。伏查 大清户律。载官田起科每亩五升三合五勺。民田每亩三升三合五勺。重租田每亩八升五合五勺。没官田每亩一斗二升。是官田亦有通额。独江苏则不然。考宋绍熙中朱子行经界法。吴粮每亩五升耳。厥后籍蔡京韩侂冑等庄为官田。又贾似道广买公田。元代续加官田。明祖平张士诚又没入诸豪族田。皆据租籍收粮。宣德中巡抚周忱知府况锺奏减苏松粮百万石。疏中称苏府秋粮二百七十余万石。内民粮止十五万余石。余皆官粮。是二者未尝合并。官粮自七斗六升。民粮自五升。嘉靖中。令各州县尽括境内官民田裒益之。分摊定额。长洲县官田最多。故额最重。他县他郡官田递少。故额递轻。今苏州府长洲等县。每亩科平自三斗七升以次不等。折实粳米。多者几及二斗。少者一斗五六升。远过乎律载官田之数。此苏松太重赋之源流也。自明以来。行之五百年不改。而其中升降盈缩。则因时而异。苏州府志。称明臣周忱奏令输布一匹。准米一石。输银一两。准米四石。又称课吏以催科六七分为上考。终明之世。无征至八九分者。 国朝康熙十三年。前抚臣慕天颜疏。有曰。无一官曾经征足。无一县可以完全。无一岁偶能及额。雍正中。奏准江苏漕米折征。每石银一两。其时银价。每两易钱七八百文。以此观之。前明及 国初赋额虽重。大都逋欠准折。有名无实而已。嗣是承平百余年。海内殷富。为旷古所罕有。江苏尤东南大都会。万商百货。骈阗充溢。甲于寰区。当是时。虽担负之夫。蔬果之佣。亦得以转移执事。分其余润。无论自种佃种。皆以余力业田。不关仰给之需。遂无不完之税。故乾隆中年以后。办全漕者数十年。无他。民富故也。惟是末富非本富。易盛亦易衰。至道光癸未大水。元气顿耗。商利减而农利从之。于是民渐自富而之贫。然犹勉强支吾者十年。迨癸巳大水而后。始无岁不荒。无县不缓。以 国家蠲减旷典。遂为年例。夫癸巳以前。一二十年而以歉。癸巳以后。则无年不歉。且邻境皆不歉。而苏松太独歉。此何理也。谓为州县捏灾。此三十年中。督抚司道更数十人之多。岂无一二不党洞欺妄之人。而且  圣主不加斥。户部不加驳。廷臣科道不加纠。此又何理也。

诚以赋重民穷。有不能支持之势。部臣职在守法。自宜一切不问。坚持不减之名。疆臣职在安民。实因万不得已。为此暗减之术。始行之者。为前督臣陶澍。前抚臣林则徐。皆一代名臣。揣其意必谓减额则永不能加。灾缓则后不为例。原冀民气渐苏。无难复旧初。不意年复一年。且年甚一年。而不可返也。臣窃惟前办全漕之时。间遇水旱。办成灾者一。办带征者九。带征之后。依然全漕。故以年计为减成。以十年计非真减成也。今则年年办灾。永无带征之日。乃真减成也。又官垫民欠一款。道光之初。数仅分厘。癸巳以后。驯至一二成。夫所谓垫者。岂有州县之果能垫哉。不过移杂垫正。移缓垫急。移新垫旧。移银垫米。以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