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之。徒以供若辈饮酒呼卢之用。彼有以误运为挟制者。乾隆五十七年。江苏粮道汪志伊绳以定法。莫不俯首悦服。罔敢需索。前河臣吴璥覆奏漕务情形一折。中有州县既不浮收。旗丁知州县并无盈余。自不能肆意多索之语。蒙   仁宗睿皇帝奖为正本清源之语。可见病民以恤丁。未为良法。至沿途陋规。查例载官吏丁役。得赃按律治罪。不因其并无公费。曲法宽纵。督臣孙玉庭减半之议。似非政体。即其进呈前漕臣铁保清单。亦仅一面之词。安知非运丁之浮开。不足信也。即使果真。亦应按款计赃治罪。交刑部治之足矣。州县之浮收。非不能尽去也。实馈送不能尽除也。即如督粮道及知府收受漕规。督臣孙玉庭奏称不能保其必无。臣闻去年苏松粮道舒谦但收漕规。不看米色。现今南粮抵通。米色不纯。是州县之浮收。实自上官纵之。臣请  皇上饬户部申明收粮之法。饬刑部申明计赃之法。饬吏部申明考核之法。  皇上总持大法。不奉法。无论官之大小。有犯必惩。三年之后。诸獘肃清。若立獘以救獘。恐獘日深而终不可救矣。至若姑试行之。待不效而后止。又谓涣号既颁。难于朝令暮改。此数说者。皆非臣所敢知也。臣为苏松粮重 国计民生起见。不揣冒昧。谨缮折具奏。伏乞  皇上训示。

  敬陈漕运情形疏道光元年       
江苏学政姚文田

窃惟东南之大务有二。曰河。曰漕。比年海口深通。南河目前光景。甚称安稳。惟漕务法久獘生。虽经督抚大吏数年以来。悉心调剂。然总未臻实效。小民仰沐   圣祖仁皇帝生成豢养。届今百八十年。愚贱具有天良。岂有不乐输将之理。诚以东南之财赋。甲于天下。而赋额如江苏之苏州松江。浙江之嘉兴湖州。其粮重尤甲于天下。竟有一县额征。多于他处一省者。乾隆三十九年以前。并无所谓浮收之事。是时无物不贱。官民皆裕。其后生齿愈繁。而度支日绌。于是诸獘渐生。然犹不过就斛面浮收而已。未几有折扣之法。始而每石不过折耗数升。继则至五折六折不等。小民终岁勤动。自纳赋外。竟至不敷养赡。势不能不与官吏相抗。官吏所以制民之术。其道有三。一日抗粮。一日包完。一日硬交丑米。赋额既极繁重。民闲拖欠。亦势所必有。然大约祗系零星小户及贫苦之家。其坟墓住屋。皆系照例输纳。又有因灾缓征。新旧并积。因而拖欠者。是诚有之。至于其家或有数十百亩之产。既自食其田之所入。而竟置官赋于不问。实为事之所绝无。今之所谓抗粮者。如业户应完百石。彼既如数运仓。并外多一二十石不等。以备折收。书吏等先以淋尖踢脚洒散。多方糜耗。是其数已不敷。再以折扣计算。如准作七折。便再加四五十石。业户心既不甘。必至争执不再交。亦有因书吏刁顿。仍将原米运回者。州县即以前二项指为抗欠。此其由也。包完之名。谓寡弱之户。其力不能与官抗。则转交强有力者代为输纳。可以不致吃亏。然官吏果若公平。此等业户。何用托人代纳。可不烦言易见者。民闲终岁作苦。皆以完粮为一年要事。如运米石进仓。其一家男女老幼。无不进城守待。一遇阴雨湿雾。犹将百计保护。恐致米色受伤。如官吏克期收斛。即归家酬祭祖先。以为今岁可以安乐。故谓其时以丑米硬交。殆非人情。惟年岁有不齐。则米色不能画一。亦闲有之事耳。然官吏非执此三者。则不能制人。故生监详请暂革。农民则先拘禁。待其如数补交。然后以悔悟请释。竟成一定不移之办法。臣自去岁至苏。所闻金坛吴江等县。已酿成事端。其它将就了结者。殆尚不乏。不知踊跃输将者。实皆良民而非莠民。此小民不能上达之实情也。然在州县。亦有不能不如此者。近年诸物昂贵。所得廉俸公项。即能支领。断不敷用。州县自开仓至兑运日止。其修整仓廒芦席竹木板片绳索油烛所需。及幕友家人书役出纳巡防一切茶饭工食。费已不赀。加以运丁需索。日甚一日。至其署中公用。自延请幕友而外。无论大小公事。一到面前。即须出钱料理。又如办一徒罪之犯。自初详至结案。约须费至百金数十金不等。案愈大则费愈多。复有递解人犯。运送饷鞘。事事皆须费用。若非借用民力。概行禁止。谨厚者奉身以退。贪婪者非向词讼案生发不可。而吏治更不可问。且伊等熟思。他獘一破。势必获咎愈重。不如浮收。尚属上下皆知。故甘民怨而不恤。虽地方有瘠沃。才具有能否。其藉以肥身家者。亦不能谓其必无。要之不得已而为此者。盖亦不少。

臣见今日言事者动称不肖州县。窃思州县亦人耳。何至一行作吏。便至行止苟贱。此又州县不能上达之实情也。州县受掊克之名。而运丁阴受其益。故每言及运丁。无不切齿。然其中又有不得不然者。运船终岁行走。日用必较家居倍增。从前运河深通。督漕诸臣祇求重运。如期到通。一切并不苛。各丁开运时。多带南物至通售卖。复易北货沿途销售。即水手人等携带梨枣蔬菜之类。亦为归帮时餬口之需。乾隆五十年后。黄河屡经倒灌。未免运道受害。于是漕臣等虑其船重难行。不能不严禁多带货物。又如前商力充裕。军船于回空时。往往私带盐斤。众意以每年不过一次。不甚穷搜。近因商力亦绌。未免筹及琐屑。而各丁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