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惜人才之一道也。且原系此省有缺之员。即使得缺甚易。同僚不得而忌之。如此全归外补。不占选缺。于他项选班。疏通多矣。此外由府州下至佐杂。事理相同。似亦可类推酌议。谨附陈管见。伏乞 圣鉴。

  请变通正途州县选补班次疏光绪七年 
监察御史李肇锡

臣维致治之道。莫要于安民。安民之法。莫先于择牧令。牧令之贤否。民生之休戚系焉。故欲谋保聚。重抚绥。必自慎选牧令始。自军兴筹饷以来。流品之杂已极矣。我   皇太后  皇上洞悉其獘。于库款支绌之时。毅然停止捐输。薄海臣民。莫不仰颂  圣明。共识端本澄源之至意。而臣窃以为捐输之停。所以肃清吏治也。吏治之肃清。所以期泽之下逮乎民也。夫亲民之官。孰有重于州县乎。数十年来。各省捐纳需次人员。固已不少。近则领照到省者。又复纷至沓来。此中原不乏奇杰之士。而要其得人之盛。不必过于正途。而獘之中于地方者。则惟州县为尤甚。约举之盖有二焉。溯自捐例屡次减成。殷实之家。挟赀数千金。即已俨居民上。彼其积累之余。曾无损于毫末。第以仕宦为光宠而已。而豪奢成习。幸处脂膏。则肆其挥霍。不幸而缺分稍瘠。势必至于亏帑剥民。此獘在有余者也。而竭集资之流。又往往日暮途穷。视一官为取偿之计。一旦履任。计母取赢。不充其囊橐而不止。纵或终以墨败。而宽典可邀。亦仅降调耳。褫职耳。厚资坐拥。仍不失为富民。此獘在不足者也。臣不敢谓正途人员之果无此獘。而我 朝科目取士。历久不废。事例偶开。因时辄止。此其为经为权。孰轻孰重。固已昭然可睹矣。夫既准其捐纳于前。自不能概置不用。使才俊有向隅之叹。而择其尤要者。裁制而损益之。固未尝无术也。伏查吏部奏定章程。各省道府部选缺出。本省题奏咨报所开各缺。俟本省留补二次。即应咨部铨选一次。以三缺为一周。不得参差搀越等语。盖恐选补二项。稍涉偏枯。故以限制为疏通。法至善也。臣窃请仿此意。各省州县缺出。无论繁简。留补部选。每缺用正途人员二次。始闲用捐纳人员。补选无人。始准以捐纳人员借补过班。若捐纳应补选班无人亦如之。其法于两途均属持平。毫无轩轾。特选补之缺。正途较多一次。积计之似属稍优。不知行之十数年。捐纳日见其少。而正途如故。再历数十年。将并无捐纳。而惟存正途。得缺之多于捐纳。初无所为滞碍也。拟请 饬下吏部详核定议。除军功人员。及丞倅簿尉无预地方之责者。仍照旧章铨补外。此后州县缺出。可否如臣所拟变通办理。务期于驭吏之中。寓救敝之意。

  开复人员不宜仍发原省疏       
四川总督崇实

窃维 国家无绝人为善之心。而人臣有执法不移之义。所以澄叙官方。政归画一也。查各省官员。既有三年考绩之典。复有随时甄别之条。此等人员。一经罢斥。例不录用。近以军兴需材孔亟。往往破格仍予开复。然须示以限制。方成政体。乃臣近见该革员等。有赴军营投效。经各路统兵大臣暨各省督抚。以劳绩保举开复原官者。有赴京局呈请加倍捐缴银两准其开复者。往往奏请仍归原省补用。在 朝廷宽大为政。不追既往。许其自新。以观后效。原与随时参劾之例。并行不悖。惟令仍归原省。则于治体。大有关系。盖此等大计及甄别人员。如无十分劣迹。不过止于降调。尚可容留原省。至于竟行罢斥。多系声名狼藉。众所指摘之员。若准仍归原省。则大吏弹劾之权几成画饼。而贪士梯荣之路巧于转圜。且既经开复。即当委用。而劣迹彰着。通国皆知。百姓传言以为口实。前之屏弃几成虚设。况仕路甚宽。何地不可托足。而必恋恋于原省者。苟非欲售其故技。即属自便私图。种种鬼蜮。不问可知。臣以为此等人员。虽准开复。断不可仍归原省。如系立功军营保举者。即令其服官于立功之省。如由京局捐复者。即应归部铨选。傥遇原省。亦应改掣。如此办理。似于广为延揽之中。尚寓力分泾渭之意。俾举错益昭慎重。而政体仍属两全。臣伏查四川一省。既有此等人员。谅各省当亦不免。相应请  旨敕下部臣。除因公罣误奏请开复人员。不在此例外。若遇有身被计典。及由督抚特行甄别斥革者。即使有劳可叙。并加倍捐缴银两。皆不准仍发原省。其已经发往者。均查明改归他省。明定章程。示以限制。庶于吏治不无裨益矣。臣愚昧之见。是否有当。伏乞   皇太后  皇上圣鉴训示。

  请停报效以存政体疏光绪十四年    
监察御史屠仁守

窃以近年创办海军。费用浩繁。筹款无策。佥壬幸进。遂托报效为邀  恩之举。始犹观望趄。颇畏清议。既而见尝试报效者。果如愿偿也。乃视为快捷方式。交骛争趋。其獘有五。而大患有三。其咎归乱政害民罔上行私而不可止。所谓五獘者。凡报效之人。不究原资。不责保认。庸流贾竖。杂出其中。金币朝输。章服夕至。流品混淆。其獘一也。散下僚。遽擢以监司。丞佐虚衔。遂畀以州县。无班可叙者。突而踞诸班之上。无缺可选者。俨然在首选之中。名器冒滥。其獘二也。革员杨某。  谕旨所谓声名平常。不应调办要差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