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口南行。以通水利。修复堰圩等坝。以泄湖涨。此外为杨庄之所二等坝。所以防黄强运弱倒灌中河也。半路刘滚坝。所以防中河盈满而资宣泄也。双金闸复启单孔。所以备春季水涸收束济运也。黄水南下。虽止三分。而修防之工程。无一可缺。日后之利病。未能逆。实不敢谓工省费轻。有利无害。至沿河垦种之户。大抵贫乏不能自存。身负私垦之罪。即加之驱逐而何辞。然不盗不枭。尚为善类。限以迁徙。迫以饥寒。无乃显背 朝廷德意乎。

游百川原折所称。询访南省舆情。亦无不顺。诚非虚语。从前南河繁费甲于天下。衣食其中者数千万人。故老犹能言之。现在工需无多。事事节省。有饷之兵。尚不宿饱。忽闻黄水将归。固宜众情盼望。但大工之兴。用人必多。工竣则用人亦少。今之舍业趋工之人。即他日离工失业之人。蚩蚩编氓。有何远虑。更不知今日即办大工。亦断断不如从前之浮费。使之各餍所欲也。凡此情形。臣等体访甚确。万不敢摭拾属员卸责之词禀是听。然使铜瓦厢果能分流豫省。归河果能顺流南下。江北属在下游。无论如何为难。自当预为查估。今豫省既已难行。江北自无须议办。抑臣等更有陈者。黄河以十分之水注于东省。漕船犹须候汛以渡。今以三分入南河。窃恐伏秋为灾则有余。春令济漕则不足。此又臣等愚虑所及。未敢轻议者也。臣为慎重大工起见。谨会同漕运总督臣卢士杰江苏巡抚臣崧骏恭折驰陈。伏乞  圣鉴训示。

  筹议黄河分流故道疏光绪十二年   
山东巡抚张曜

伏查前奉 谕旨。饬将减水分入南河故道会商妥议等因。钦遵咨会两江督臣曾国荃漕臣卢士杰河臣成孚江苏抚臣崧骏河南抚臣边宝泉商酌办理。旋准卢士杰咨据淮海两道查勘南河故道情形。又准成孚边宝泉会咨据河南司道委员查勘豫境河道情形。先后咨覆到臣。当以东省被水灾黎。盼赈急切。惟有先将应办工程。极力筹计。勉图补救。至分流一事。诚如  圣谕故道河身深广较之徒骇等河不啻倍蓰。兹查该督抚臣原咨内称干河老滩以上。居民迁移非易。是该司道委员未见山东沿河居民被灾之情形也。滨河地方。连年被淹村庄。计有十六万余家。至今浸于水中者。尚有三万余家。迁徙无地。赈抚为难。所称老滩。乃黄河南行之时旧有之滩。其居民本可无须迁移。惟官路通衢穿河而过。为行旅所往来。河滩中闲。有茅屋饭店。如江南杨庄以及上游各段。统计一千二百三十余家。两岸空旷。尽可移居。较之东省被水村田庐墓。轻重难易。何止百倍。原咨称江南杨庄以下小河。浅狭难容。云梯关入海之处。淤沙坚结。是该司道委员未见山东近年海口之浅阻也。东省黄河。由利津县之铁门关入海。今铁门关以下。一片淤滩。连年筹计疏挖。人力几穷。每至冬令。海口先冻。以致淤垫逾速。海口之淤。由黄水与海潮相击。黄水每为海潮顶托。是以日久必淤。云梯关三十年无黄水入海。海潮逐渐内刷。较之往昔。已刷进六十余里。是云梯关与铁门相提并论。难易判然。原咨内称堤身多已残缺。铲断各处。地是人非。不能责民修补。普律增培。工程太费。是该司道委员未见山东堤之卑薄也。东省民卑薄。姑勿具论。即大堤高仅一丈。顶宽二丈。底宽八丈。两岸被水冲刷。在在残缺。现在修培堤。加添埽坝。不但料转运于数百里以外。堤附近。几无干土可取。较之江南数百年之旧堤。顶宽四五丈。应宽一二十丈。高亦倍之。即有铲断之处。以及獾洞鼠穴。取土既易。培补不难。较之山东堤工程。难易判然。原咨内称兰仪干河口沙滩。高至二三丈。挑挖引河。诚难逆料等语。查干河积沙。高处计有十里。以下皆平洼河滩。并非全河如此。原咨内称兰仪干河口地方。建造带闸石坝。七八尺以下。水沙相闲。恐难立坝基等语。尝见长江地方。多有傍岸水中。排立桩木。上造层楼者。今干河口建造闸坝。自应排钉桩木。筑立基址。该处地近山东。此项闸坝工程。即归于东省办理。原咨内称分流缓则停淤。急则掣溜。且恐不止三分等语。查河口既有闸坝。启闭在人。多寡有数。断无掣溜之患。至于停淤一事。臣筹计至再。黄河挟沙而行。断无下淤之理。既有闸坝。五年以后。即可闭闸挑挖一次。较之水底淘淤。难易迥别。原咨内称河流既分。须顾运道旧制。所有闸坝引河灌塘一切。全行修复。巨款难筹等语。

查山东运河。自黄流北徙。受病日深。粮船由陶城堡以至临清。此二百里闲。年淤年高。堤防屡决。而清江运河闸坝俱在。灌塘济运。成法可循。惟修整之工。势所不免。大仆寺卿延茂奏。有泰山之阴。南高北低。南愈淤则北愈下。设一旦夺运河而趋天津。合直隶之七十余水。同一尾闾。倒灌之患。不堪设想。该少卿所奏。极为中。臣恐东省河淤日高。水势就下。非北趋直隶。则南循故道。为害何可胜言。修理南河一事。不但为山东计。兼为江豫计。尤为畿辅计也。窃思人臣谋国。当为久远之计。未可惮目前之难。臣愚见所及。不敢不据实上陈。其所以为难者。当此帑藏支绌。筹计经费。非旦夕所能集事。如江苏河南山东各于所辖地段。将应办工程。撙节估计经费。次第分年筹办。于事可期有济。臣